人民網>>觀點

長江日報:城中山 不是要挖掉的絆腳石

楊於澤

2014年12月12日08:32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城中山 不是要挖掉的絆腳石

武漢市林業局近日表示,全市境內有大小山峰500余座。大概是因為山多,所以山在武漢很不值錢,相當於蘿卜白菜價。適逢房地產開發潮,到處都在挖掉山體起高樓,山體儼然成了城市開發建設的絆腳石。

一條好消息是,武漢市准備實施山體保護規劃,方案正在武漢市規劃網上公示。按照這個規劃,全市447座山體納入保護,其中主城區40座,其他區域407座。主城區山體以公園綠地為主,對已遭破壞的山體實施修復。

這當然是好事,但也有點荒謬的味道:一邊保護一邊破壞,一邊破壞一邊保護,可以說是破壞與保護兩不誤。破壞是因為挖山蓋樓可以發財,保護是因為認識到山的價值理智尚存。或者,今天知道保護,但去年卻將好多山體挖掉一角,挖山的理由有多種。難道去年我們還屬蒙昧無知?不是。不是因為我們不懂保護山體的道理,而是缺乏剛性制度。

武漢山多,而國內很多城市沒山,於是那些城市就人工造山,遂成知名景點。比如上海人工造山造湖,在長寧區挖出一個“銀鋤湖”,堆成一座高26米的鐵臂山、一座高11米的黑鬆山,成為滬西風景名勝。在中山公園、魯迅公園等處,上海人如法炮制。北京故宮背后的景山,是另一個類似故事。

但在更多的地方,山是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正因為它的有,所以必須挖掉它或者炸掉它。挖掉它可以建樓,如果要暢通交通,把山炸掉大概是最經濟的方案。國內甚至有專家建議炸掉喜馬拉雅山,以便將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引入中國內地。這也不奇怪,《列子》裡愚公早就想搬掉太行、王屋二山。而更世俗的做法是炸山賣石子、燒石灰。

坐在京廣、京滬高鐵上,總可以看到一些“大好河山”變得殘破刺眼。在河南鄭州陘山山頂有春秋時期鄭國良相子產的墓塚,近幾年因為採石,子產墓儼然成了採石商面對的“釘子戶”。武漢“光谷”有家大學科技園,在開發過程中曾經干脆將一座山挖平,我曾聽到人們為之惋惜。

挖山炸山的同時,一門“山體修復學”也在中國誕生,而且日益成為顯學。挖山炸山的當然不隻武漢,國內很多城市面臨同樣的問題,各種案例匯編、專科論著次第出版。有報道稱,濟南市已治理破損山體138座、綠化破損面積1700萬平方米。有趣的是,濟南和武漢都有一座洪山,濟南洪山被挖后修復成園林式山體﹔武漢市則提出“顯山透綠”。

當然,認識到山體保護的重要性,對中國挖山史來說畢竟是一個轉折點。武漢市制訂山體保護規劃,遼寧省出台《遼寧省青山保護條例》,使山體保護制度化。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應有措施避免開發商挖山賺錢、人民納稅補山。

按照正在建構中的自然倫理,地球的山山水水本應受到尊重,不應被隨意改變。為了開發商的私利挖山,更是一件缺德的事。就算是蓋樓,隨坡就勢,順勢而規劃設計,不是更符合審美的需要?

分享到:
(責編:袁雲兒(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