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京華時報:唯有犧牲告慰飄搖的生命

曾念群

2014年12月11日09:00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唯有犧牲告慰飄搖的生命

  張黎導演的《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46集的故事,不像電影那般急於追求人性救贖的落點,也沒有在人格貴賤上做刻意文章。除了青樓女子隨身帶著的風情與自卑,張黎更多的在情感的排異性上醞釀沖突。玉墨與孟繁明欲罷不能的情,成了叛逆期女兒孟書娟不可調和的恨,這樣的劫數推動著劇中人無處逃遁的命運。此人物關系嚴歌苓原著有所涉獵,在張藝謀的改編中被去掉了,張黎不僅給撿了回來,還用它替代了電影中的二元尊卑,成為人物與命運交集的神經元。從該劇前半程來看,沒有高大全的人物,甚至沒有所謂英雄,隻有刻骨的災難,以及絕境中飄搖的生命和自我的救贖。

  篇幅舒展的《四十九日祭》,在張黎風格化敘事和影像追求下,一面是更加殘酷的戰爭呈現,一面是愈發豐滿而個性的人物表達。電影主要圍繞著外國假神父和玉墨做文章,電視劇則是戰爭長卷下的群像塑造。劇中,孟書娟、張欣怡照舊,小宋佳頂替倪妮,黃志忠化身的孟繁明回到原著的軌道,假神父的使命也還給了張嘉譯飾演的法比,胡歌則接棒佟大為完成一個鐵血硬漢的生命祭禮,文章打醬油出演了鬼子軍官。

  劇中玉墨是個褪去娼婦色彩的文藝女青年,為此小宋佳還文採飛揚地寫了一篇《我演玉墨時,在想些什麼》,甚至還搬出了清末作家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和陶慕寧先生的《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下的功夫之深,可立為當世女演員榜樣。

  法比在原著中是個沾染惡習的英國佬,張嘉譯演繹這一角色壞毛病纏身的同時,不失人性本善與是非決斷,不論在劇中的故事裡還是群戲的突圍中都是個脊梁骨似的人物。法比一角讓張嘉譯的表演又一次在年度電視劇男演員的表現中傲立群雄。

  電影中掩護學生的那場戲被電視劇保留了下來,而且張黎還加了一點猛料,同時掩護了玉墨等幾位的逃離。在軍官戴濤眼裡,戰火中沒有干淨的女人和骯臟的女人之別,隻有受難的女人,而保護女人,是軍人,更是一個男人的天職。在他的幫助下,學生與妓女爬上了同一輛車,命運就此緊緊捆綁在了一起。顯然,導演意圖借戴濤的個人情懷,告訴觀眾電視劇與電影在細節上的不同。

  在讓胡歌對位佟大為的鐵血之前,張黎先刻畫了他的柔情。電視劇中的戴濤不必像電影裡的李教官那般急於流血犧牲,而是以軍務之名被安插在了玉墨的藏玉樓下抒情。作為玉墨與孟繁明情殤的旁觀者,冬夜的雨打在他的鋼盔上、他的雨披上和他蹺起的二郎腿上,鏡頭搖曳如卞之琳《斷章》;他裝點成青樓女子窗前的風景,同時裝點著玉墨的淒情。

  除了玉墨與書娟之間因為女兒憎惡父親而不可調和,軍官戴濤、孟繁明與玉墨之間的情愫是張黎制造人物黏性的另一個幾何三角。隨著戴濤與玉墨之間的友情向愛情逼近,《四十九日祭》注定要被戰火演繹得壓抑而淒美,最后唯有犧牲才能告慰。

  (曾念群)

  ■微評

  @李星文:所有劇裡都有麻煩制造者,不懂事,認死理,搞飛機,這個劇裡是孟書娟。生死關頭,沉浸個人世界觀裡跟大人作對,跟安全作對,跟愛自己的人作對。對這種勁勁兒的貨,唯有等她長大才能懂事。

  @梅子笑:胡歌同學真是在《四十九日祭》裡奉獻了從藝以來最贊的表演。長刺的女性好像很討部分人喜歡,可我怎麼這麼不喜歡張牙舞爪和作的女性。12月南京的凍雨,我看著都涼。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