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已經結束。幾乎每年這個時候,媒體上不變的熱點都是“公務員熱”,但今年和往年相比卻有點大不一樣。
據悉,本次國考計劃招錄2.2萬余人,創歷史新高。但本次的報名人數和平均競爭比卻是五年來最低——今年共有140.9萬人通過資格審查,競爭比達到64:1。這一比例和2011年的133.7:1、2012年的約為117.7:1、2013年的約為107.2:1、2014年的71.9:1相比,已經是大幅度下降。
國考報名和競爭比雙雙走低的原因,國家公務員局有關負責人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一是今年職位條件設置更加合理,二是考生報名更趨理性,三是報名紀律約束更加明確。這個解釋的合理性,可以從140多萬人報名而實際參加考試的僅有近90萬人的數據變化得到印証。報名門檻的提高,邊遠地區、基層崗位的增多,“誠信系統”的篩選……國考資格條件的設置,讓考生報名投身公務員隊伍更趨理性,減少了考生試試看、練練手等隨意報考,擠掉了碰運氣、圖僥幸的盲目報考。鑒於此,與其說國家公務員考試開始“降溫”,不如說國考擠出了虛高“水分”。
從數據來看,公務員報考人數的變化更多是技術性的,而非結構性的。若用“近年最容易的國考”來概括,是不嚴謹的,甚至存在誤導之嫌。國考“溫度計”的起起落落,實質受到國計民生、經濟發展、制度設計、就業形勢、人生選擇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若用“油水日薄”“權力日減”來歸因,是有失偏頗的,甚至是對年輕人選擇的誤讀。就職業的“旱澇保收”、社會地位的“高大上”和社會保障的穩定預期而言,政府部門依然是應屆生的靠前選擇。這在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譬如印度、韓國等也都十分普遍。
國考報名走低的背后,是對公務員群體認知的理性回歸。我們反而應該欣喜地看到,支撐這種理性回歸的政治經濟生態新變化。從“八項規定”到“反四風”,從“高壓反腐”到“為官不易”,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格局,讓一些人秉持“權力通吃”的從政幻想破滅﹔從“簡政放權”到“推倒藩籬”,從“政策扶持”到“鼓勵創業”,經濟活力迸發、產業結構升級的新常態,讓更多年輕人不再抱怨“別人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只是背影”,而是更加篤信“我的背景,是這個時代”。隻有這樣的生態環境持續恆定,國考才能跳出“外面擠破頭,裡面愁白頭”的怪圈,才能夠從容的淘沙撿金,為國家選拔敢於擔當、創新務實的人民公仆。
作為新生力量,考生應認清公務員職業“為人民服務”的本質屬性,丟掉一些不切實際甚至不可宣之於口的幻想期待和虛幻光環,走上工作崗位后,才能踏踏實實為群眾做好服務。更為重要的是,應攜初生牛犢的朝氣,用法治填補潛規則留下的空白地帶,破除排輩熬資歷的暮氣、站隊分山頭的惡習,在實現職業價值和人生追求的同時,為社會營造更好的創業、創新環境,從而實現整個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以吾輩之力掃平崎嶇成就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