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上的很多政治變故中,年輕人都扮演了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角色。2011年埃及的解放廣場上,青年學生是主力軍。香港的“佔中”,學聯打了頭陣。台灣“太陽花學運”被廣泛認為發揮了動員作用,年輕選民是通過“九合一”選舉改變台灣政治生態的有生力量。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包括在中國大陸,不同時代的標志性事件裡,都有青年學生的活躍參與。很顯然,青年學生的思想狀態對任何社會來說都事關重大,它們往往是一個社會思想面貌發生變動的風向標。
由於體制的原因,中國大陸年輕人的思想問題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突出的,但它的實際分量一如其他社會。這裡青年問題的內涵既有“普世”的,也有中國大陸特殊的。
年輕人恐怕是中國大陸滿意度最低的群體(這點全世界差不多)。年輕人面臨成家立業,壓力重重。他們普遍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對“錢”的需求更迫切。他們渴望“成功”,對社會公平最看重也最敏感國家是不斷向好變化、發展的,這一切身感受是絕大多數中老年中國人認識國家的基石。如今40歲以上的中國人基本都吃過苦,他們經歷了改革,知道今天的日子來之不易,他們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支持度普遍比較高。
年輕人思想活躍而易變。國家變化的縱向比較他們大多不熟悉,社會問題、尤其是不公平的橫向比較如今比任何時代都更方便。國家過去經歷了什麼,有什麼成就,對解決年輕人初入社會的現實問題沒有意義。他們期待自己當下所遇問題的“當下解決”,至少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篤信“這是國家和政府責任”的說法。
有意思的是,中國這幾年針對退休老年人以及兒童的福利增加較快,與此同時,年輕人從國家民生建設中的受益恰恰是最少的。
每一代的年輕人都得拼,其中總有一些人拼的是“爹”。走遍世界皆如此,但中國這個問題顯得更新,也更強烈。中國年輕人中的仇官仇富情緒,與世界其他社會相比顯然在平均線以上。
中國官方流行著一種信念,年輕人的思想是可以通過狹義的“教育”施以重大影響的,然而這種影響很可能被高估了。每個官員都想想自己的說教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自己親生子女的思想觀念,這個問題就清楚了。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正從“奮斗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過渡,這時候年輕人的思想狀況往往是最復雜的。東亞的儒家文化總體上有些沉悶、僵化,缺少搖滾、狂歡節那樣的宣泄機會,某種時髦過了頭,周圍社會也會說三道四。這樣的環境裡,年輕人的情緒往往積攢起來,等待著被點燃。
歷史和現實都証明,年輕人的情緒可以被不同的力量從不同方向點燃,從而給社會發展打上截然不同的烙印。而如何正面引導年輕人,中國真實有效的經驗並不多。現有的經驗裡有一些是以訛傳訛,有的甚至負作用大於正作用。
十八大以來,正氣在中國社會更加牢固、突出,這是認真研究、探索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大好時機。最重要的恐怕是要以平等態度對待年輕人,要把真心幫助、真情關懷作為引導他們思想的首要途徑。我們需要清楚,年輕人的思想活動是個獨立的系統,我們不可能操縱它們,而隻能向其中添加我們認為有價值的素材。
關懷年輕人的同時,社會在核心原則和問題上也須是嚴厲的。真實的社會才會有持久的親和力,它能讓年輕人在享受空間的同時,也看清一些重要邊界的位置。這一切當然說著容易做著難,但有意義的事情,很少有是輕而易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