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臨海,臨近大海。但它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海濱城市,在臨海市內是看不到海的。第一天就去距臨海有一段車程的海邊,看臨海正在建設的海港。
這些年,到過的城市漸多,而留下記憶的卻少。高樓廣廈,大道通衢的城市看多了,反倒鈍化和模糊了我的記憶。
城市如人,一個城市應有它獨特的氣質。臨海是一個從容淡定的城市,正因如此,臨海成了留在我記憶中的小城。
臨海有東湖。位於臨海之東,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時間是今年的1月,北方已是冬季,萬物蕭索,這裡是江南的氣候,景色像秋天,湖岸旁的蒲草已黃,柳條上仍綴著柳葉,在晚風夕照中輕拂,“嫩於金色軟於絲”,平添了幾分春色,幾分野趣。曲橋盡處有座“半勾亭”,取白居易詩意:“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亭中的抱柱聯“半成造化丹青手,勾起煙波浩蕩情”,撰聯人是清朝的台州知府。坐在臨海東湖的湖心亭喝當地產的羊岩勾青茶,平湖靜水,視野寬敞,湖對面遠遠地橫著的一?淺堤上有朦朧的亭子和煙樹,仿佛西湖,因為沒有游人如織,比西湖似乎更多了點兒靜謐安詳。
臨海有長城。“雄鎮東南”的臨海長城依著北固山的山勢而蜿蜒,這是南方的長城,有南國的風貌,它不算高,也不長,六千米左右,據說卻是明長城的范本。“不到長城非好漢”,登這南國的長城卻用不著下如此大的決心,臨海的長城更適合漫步,城牆邊上綠樹掩映,花兒開放,對面是巾山,可俯瞰東湖。臨海的山光水色在這裡盡收眼底。
臨海還有一座桃渚古城。明浙東南沿海用於抗倭的四十一個衛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個,當年戚繼光在此屢敗倭寇。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斑駁的石塊疊起的城牆上秋草正黃,暮色為它鍍上了一層金輝。古城“城高二丈一尺,周圍二裡七十步”,還保持著它原來的大小原有的模樣。經過城門和不高的瓮城,進到城裡,城很小,卻有幾座古宅。城邊石砌的小道兩旁叢生著草木,還有一兩處殘垣,讓這古朴的桃渚古城更見古朴。石砌小道通往城的最高處,那裡有幾座烽火台,讓你體會臨海這座不事張揚的小城金戈鐵馬的另一面,這座南方的小城柔而有骨。
還有我未及見識的風景。我沒有時間一睹風光的桃江十三渚,一聽這名字就遙想應該是個多麼美麗的地方。
當然,要體味臨海人的日常生活還要到此地著名的紫陽老街走走。青色石板路的老街兩旁都是木門板的店鋪,賣一些台州府城土特產,“古老貨”。正值中午,街上有老者捧著碗在自家門口吃面。還有稅務街、十傘巷,都有各自的故事,故事裡有臨海人的崇尚和好惡。臨海歷史上一直是台州府治所在地,台州的人們說,“昔日台州府,滿街文化人”,為了証明此言不虛,街旁有店家的招牌:“朱自清筆下的豆腐腦,5元一碗”,博你一笑。事實上,不只是朱自清,從古至今確有許多的文化名人在此駐足,在此生活,在當地買兩本他們寫臨海的詩文集你就知曉了。
臨海是真正有歷史感的古城。在臨海這座古城走一走,也就見識了臨海的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也涵養了一方水土。平靜而自信地生活著的人才能把自己的家園建設成這恬靜自然的模樣。現而今,我們最常見到的是一座座城市急吼吼的臉,看到過夏天熱得灼人沒有一棵樹的文化大廣場,聲光電設備齊全、佔地大內容空的博物館,很少演出的大劇院,門可羅雀沒幾本書的恢宏圖書館,與山比肩的雕塑……臨海的環境少了這樣大而無當的浮躁夸張,它的山水風光、人文古跡都和生活在這裡的人一樣,不急不躁,不疾不徐,張弛有度,恰到好處。成了現在難能可貴的品質和風景。
臨海是一個有文化自信的古城。它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城內有巾山,有東湖,台州府治移走了,千年台州府的文脈積澱卻留了下來,它的靜謐安詳來自它內在的自足,一個在精神上自滿自足的人在氣質上會顯得從容淡定,臨海就有這份從容淡定。
臨海是一個理想的適合人居的地方,是給我留下美好記憶的小城。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01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