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科技雜談:登陸彗星,花巨資值嗎

柏木釘

2014年11月28日09: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無用之用乃為大用。正如諾獎得主丁肇中先生所言,如果把人類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活動比作金字塔,基礎研究就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所有技術的發展都是生根於基礎研究中。如果一個社會將自己局限於技術轉化,那麼當基礎研究無法提供新的知識和現象時,就沒什麼東西可轉化了

      

  11月中旬,歐洲航天局發射的人造探測器“菲萊”從母船“羅塞塔”分離7小時后,成功登陸目標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以下簡稱67P),並發回了67P的照片。這是人類首次成功著陸彗星表面並傳回數據。

  早在1993年11月,歐洲科學家就啟動了“羅塞塔”項目,整個項目耗資約13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00億元。

  面對如此巨大的投資,歐洲的公眾在興奮之余還是忍不住提出質疑:為了登陸彗星,花13億歐元值嗎?

  “這絕對是值得的。”歐航局“羅塞塔”項目主管弗雷德·詹森認為,該項目將刷新人們對彗星的認識。

  原來,與地球上地質的變化異常頻繁不同,彗星上變化較少,保存著太陽系起源時的最原始物質。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羅塞塔”項目,解答太陽系的演化歷史:嬰兒時期的太陽系是什麼樣?它是如何演變的?

  比“羅塞塔”項目更雄心勃勃的,是諾獎得主、華裔美籍科學家丁肇中先生領導進行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實驗項目。全球56個研究機構、15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的這個實驗項目,旨在通過在國際空間站上探測暗物質和反物質,揭示宇宙的起源之謎。已進行了16年的AMS實驗項目還將繼續進行下去,其花費估計不在“羅塞塔”項目之下。

  前不久,受邀參加中山大學90年校慶的丁肇中同樣遇到了類似“花13億歐元值不值”的提問:“為何要研究宇宙的起源?這對人生有意義嗎?”

  丁肇中的回答也頗具東方色彩:“我也不知道我的研究有什麼用。”

  “有什麼用”的質疑,估計國內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都曾遇到過,有的甚至還不止一次。

  與那些能很快產生經濟效益、給實際生活帶來明顯變化的應用研究相比,旨在探索宇宙奧秘、拓展人類認識的基礎研究的確顯得很“無用”。但無用之用乃為大用,正如丁肇中所言,如果把人類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活動比作金字塔,基礎研究就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所有技術的發展都是生根於基礎研究中。如果一個社會將自己局限於技術轉化,那麼當基礎研究無法提供新的知識和現象,就沒什麼東西可轉化了。

  回顧歷史,“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的例子不在少數。孟德爾發現的遺傳因子,直接催生了今天的基因醫學和雜交技術﹔屠呦呦等中國科學家發現的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以科學家發現的丙肝病毒受體為靶點,美國吉列德公司研制的新藥Sovaldi今年第一季度就賣了22.7億美元,公司市值因此飆升到1000億美元……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長期存在的“重應用輕基礎”傾向至今尚未扭轉。前不久公布的《201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為555億元,隻佔研發經費總量的4.7%﹔美、日、英、法等科技強國的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15%—30%。我們在指斥“科技成果轉化率太低”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問一下:我們在基礎研究投入了多少錢?創造了多少可供轉化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8日 20 版)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