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南方日報:中國還需要更多的袁隆平

周虎城

2014年11月28日09:20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還需要更多的袁隆平

  “袁隆平”的名字賣掉了。價格還不菲,5151萬元人民幣。隆平高科近日發布公告稱,將買斷“袁隆平冠名權及肖像權”,以便在經營活動中獨佔袁隆平院士的姓名權和肖像權,包括“袁隆平”、“隆平”及相應的中英文名稱,以及任何關於袁隆平院士肖像的圖片、照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顯然漲價了。早在2000年11月隆平高科上市之初,該公司便向袁隆平支付姓名權使用費580萬元,而袁隆平以部分費用折成股份,成為公司發起人和第四大股東。從580萬元到5151萬元,“袁隆平”這個名字的市場價值上漲速度不慢。

  當然,與袁隆平院士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比,5151萬元不過是滄海一粟。前不久,筆者應邀赴長沙參加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第二屆隆平論壇,感觸頗多。時值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第四期超級雜交稻試驗中,獲得畝產超過一千公斤的優異成績,取得了歷史性突破。袁隆平窮盡一生之力,總是在不同的時期帶給大家驚喜,這種驚喜遠遠超越了物質層面,更有精神層面的不斷激勵。這無疑是袁隆平超越農業、超越經濟的更多價值。

  在隆平論壇上,中央農辦主任陳錫文做了《中國農業發展形勢及面臨的挑戰》的主題報告,指出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已經實現“十連增”,今年有望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也連續五年高於市民。這些成績難能可貴,放在我國歷史上也屬罕見。但恰如陳錫文指出的,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雖然農民收入增加了,但農民收入結構卻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民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從去年開始已經超過了家庭經營性收入,而種植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進一步降低,連1/4都不到。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國農業科技雖然在雜交稻育種方面領先世界,但整體上仍然落后。中國農業還需要涌現出更多的袁隆平。

  袁隆平名字與肖像權的商業化恰好說明,農業科技是有價值的,是有市場的。如果我們在農業方面的各個方面均能實現科技突破,那麼種植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比例過低的局面一定能夠得到改變,農業的前景將更加廣闊。實際上,伴隨著綠色產業的異軍突起,種植業正在出現各種可能。但這種“可能”不應仍然處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層面,要想真正改變現有種植業較弱的格局,必須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而這種轉化的前提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沒有較高的投入,也難以有較高的產出,清貧隻應當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接受。隻有讓農業科技工作者擁有更多學習、研究與實踐的機會,農業科技才能夠實現更多突破,袁隆平院士的伙伴們才能夠越來越多。

  解決農村現有的諸多問題,比如留守兒童問題,還是需要他們的父母回到鄉村。如何才能夠讓他們回到鄉村呢?隻能是在鄉村的收入不遜色於城市打工的收入,若在鄉村便能夠實現較好收入,又何必背井離鄉呢?土地於農民來說是較為恆定的,隻有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業市場的發育才能夠令土地產出的價值不斷提升。這無疑需要我們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唯有如此,農民才能夠在外出務工、家庭經營、土地種植方面實現更好的收入結構,解決更多的問題。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