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記者來到北京朝陽區雅寶路附近。在一家服裝店門口,記者看到,店門的玻璃上貼著一張寫有“中國人不得進入”的告示。記者隨后以普通消費者名義進入這家服裝店,剛進去便有該店的店員告訴記者他們不進行內銷業務。一位店員解釋:張貼這張告示是因為隻做外貿生意。另一位店員解釋說:貼這張告示還因為“有些中國客戶實在是太過分了”。
(11月26日《北京青年報》)
其實,這家店鋪也有著自己的無奈之處:其一,他們隻做外貿生意,市場定位是向外國人銷售物品﹔其二,店裡經常發生盜竊行為,一些外國游客丟失了東西,他們也要進行賠償﹔其三,同行有模仿和抄襲的行為。源於市場定位下的經營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說人家的市場群體選擇是外國人,他們銷售的都是吸引外國人的物品,拒絕國人消費原本和歧視是沒有關系的。
但是,這並不是打出“中國人禁止入內”口號的理由。這樣的口號傷害了同胞的心,雖然是無心之舉傷害卻真實存在。不做國人的生意是沒有問題的,做生意都有個群體的選擇。有的選擇老人,有的選擇孩子,有的選擇男人,有的選擇女人,有的選擇是高端,有的選擇是低端。這都沒有什麼,這都是做生意的實際需要,市場經濟之下,生意的方向也越來越是細化了。但是,如果這些以固定群體為服務對象的店家,都像這家挂出“中國人禁止入內”告示的店家一樣,也挂出類似的告示又會如何?比如說“禁止男人入內”、“禁止女人入內”、“禁止老人入內”、“禁止孩子入內”、“禁止沒錢人入內”、“禁止有錢人入內”。這樣的生硬表述帶給人的感受就是很不舒服。而實際上對於這家店鋪來說,表明自己的經營范圍不是多麼難以做到的事情。隻需要把自己的表述方法換一種說法就可以了。告示可以委婉的寫上:本地是外貿專營店,謝絕同胞參觀,感謝您的支持﹔本店專業經營適合外國友人購買的商品,同胞們請多多理解。
如果換了說法,試問,還會有公眾感到不舒服嗎?他們不僅不會踏進一步,而且會給予理解的。一樣的意思,換了表述的方式和方法就會是截然不同的。能夠用溫暖的語言表達自己經營理念,何必非要用赤裸裸的刀子去傷害別人呢?當中國人自己開的商店,挂出“中國人禁止入內”告示的時候,這尷尬的不僅僅是路過的同胞,還會有商家自己。試問,這裡的員工是不是中國人?試問,這裡的老板是不是中國人,這不是把自己也推到了一個很是尷尬的境地了嗎?這也不會給來此購物的外國友人留下什麼好印象的。
筆者不贊成部分律師所說的,這種行為是歧視國人的說法。這還真和歧視沒有多大關系,正如女性用品專賣店不是歧視男人一樣,正如男性用品專賣店不是歧視女人一樣,正如高端品牌專賣店不是歧視窮人一樣。這只是生意的定位而已。但是,不妥當的是這樣的表述方式,任何事情都要堅持文明的底線。當商家的告示能夠如一把刀子刺痛人心的時候,其刺傷的不僅僅是他人,還會有自己。
試問:“中國人禁止入內”的商家,你是哪國人呢?
郭元鵬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