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新京報:《星際穿越》=《三體》?別開國際玩笑了

2014年11月26日02:32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別開國際玩笑了

諾蘭幾乎是用光影將大劉(劉慈欣)的這段描寫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大銀幕上。

  【尖鋒話題】

  編者按:如果說目前影院熱度下的觀眾被分為“看過《星際穿越》和沒看過”兩撥人群的話,在科幻迷的眼中,也隻有“看過《三體》和沒看過”兩種。恰巧,就在《星際穿越》於11月12日登陸中國院線的前一天,《三體》英文版(左圖為封面)正式在美國發售。我們在理解諾蘭美式科幻的同時,美國讀者也在試圖理解劉慈欣的中式科幻。甚至有中國科幻迷將《星際穿越》稱為“小三體”,“諾蘭一定是看過《三體》”“美國在看《三體》,我們在看‘小三體’”……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星際穿越》是不是“小三體”呢?作者陳楸帆是科幻界年輕作者,他從自己的維度中看待兩者間的科幻異同,至少諾蘭與劉慈欣的創作出發點從根本上就是背道而馳的。

  相似

  科幻主題都可歸結為人類向外太空求生存

  11月12日,克裡斯托弗·諾蘭執導的科幻片《星際穿越》在大陸公映,這部在上映前便被寄予厚望的作品,一出場便被諸多影迷及影評人譽為“燒腦神作”、“有史以來最硬的科幻片”。《星際穿越》繼承了導演諾蘭在諸多前作(《記憶迷宮》、《黑暗騎士》、《盜夢空間》等)中堅持的傳統:現實主義美學、精巧復雜的劇作結構、飽滿糾結的人物刻畫,及拒絕3D、CG的純手工視覺奇觀。影片講述了人類瀕臨滅亡之際,一隊宇航員為拯救人類,踏上一段穿越時空邊境的星際之旅,最終以一種近乎“機械降神式”的方案解決困境,重建家園。

  影片在美國上映之后評價兩極,與以往諾蘭作品相比,有影評人認為該片雖然視角宏大、場面震撼,但新意不足,情感部分略為牽強。

  《星際穿越》在中國成為熱門話題,而強健的社交媒體口碑又帶動更多人走進電影院欣賞這一“諾神”新作,許多科幻迷甚至表示要二刷、三刷此片。當看到穿越虫洞、五維空間、以引力降維傳遞信息等情節時,“三體迷”們興奮了,他們驚呼“諾蘭肯定看過《三體》(劉慈欣著)”,甚至將《星際穿越》稱之為“小三體”,冀望能夠由諾蘭之手將《三體》搬上銀幕,因為中國導演拍出來的科幻片都是“雷片”。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星際穿越》是不是“小三體”呢?

  首先肯定一下兩者之間相似的地方,主題上都講述了一個人類文明向外太空尋求生存的故事﹔《星穿》中的冬眠裝置同樣出現在《三體》中,幫助羅輯和庄顏度過漫長的過渡時代,將生命延續到新的紀元﹔而布蘭德教授“隻送胚胎”的腹黑計劃,也與為達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的面壁者韋德神似,那句“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簡直就是韋德所說的“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把你媽賣進妓院也得前進”的翻版﹔而庫珀Cooper進入五維空間,並通過引力向女兒傳遞黑洞中的量子數據以完整拯救人類大計,更是與《三體》中的高維空間極其相似,我們來看看《三體3》中的這段描寫:

  對於親歷過四維空間的人來說,高維空間感是最難用語言描述的……他們常用兩面相對的鏡子來類比:這時在任何一面鏡子中都可以看到被復制的無數面鏡子,一個向深處無限延伸的鏡子長廊,如果作為類比,長廊中每面鏡子就都是一個三維空間……描述高維空間感的難處在於,置身於四維空間中的人們看到的空間也是均勻和空無一物的,但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縱深感。這種縱深不能用距離來描述,它包含在空間的每一個點中。關一帆后來的一句話成為經典:“方寸之間,深不見底啊。”

  諾蘭幾乎是用光影將大劉(劉慈欣)的這段描寫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大銀幕上。

  差異

  諾蘭:人類自我拯救溫情 大劉:宇宙文明間獵殺冷酷

  但相似之處也僅僅到此為止,與《星穿》中未來人類借助五維空間傳遞拯救人類信息不同的是,在《三體》中,高維文明通過降維攻擊來毀滅敵人,如未知高等文明的清理員“歌者”用於打擊太陽系文明的武器,永久將太陽系從三維降低至二維,太陽系內包括地球文明在內的所有存在全部毀滅,被降為二維生命。

  事實上,諾蘭與大劉的創作出發點從根本上就是背道而馳的。在諾蘭的世界裡,最終拯救人類的還是人類本身,而橫亙宇宙億萬光年的決定性力量是愛。對於劉慈欣來說,宇宙就像一片冷酷絕望的黑暗森林,所有的智慧生命需要小心翼翼地不被其他生命發現,在文明與文明之間是赤裸裸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三體》中例如破壁/面壁,思想鋼印、猜疑鏈理論,都是基於這一設定所創造出來的游戲規則。相比之下,曾經拍攝過《黑暗騎士》的諾蘭就顯得像個溫情有余,冷酷不足的暖男了。

  與“三體迷”的狂熱相比,劉慈欣本人則顯得一如既往地理性、低調。他表示諾蘭“不可能看過,也不可能從《三體》受到任何啟發”,相比起《三體》,他認為《星際穿越》中的許多元素都在科幻小說中出現過無數次,情節上更像是上世紀80年代鄭文光(被譽為“中國科幻之父”)的另一部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其中利用黑洞引力彈弓進行飛船加速、冬眠技術、雙生子佯謬等等情節都高度相似,只是現在的小讀者們可能很多都沒有看過。

  恰巧在《星穿》中國公映的前一天,《三體》英文版登陸美國,在亞馬遜的讀者評論裡,我看到了這麼一條:

  Moheroy:一部很有趣的硬科幻外星入侵故事,同時也有許多偏執成分。其本質上受弗諾·文奇尤其是其短篇小說《原罪》、長篇小說《天淵》和朱利安·班達的《知識分子的背叛》共同影響,都是社會遭內部背叛的中心主題的延續,無論是“文化大革命”,還是知識分子的頹廢主義。

  可見,在文化中心主義這件事上,中西方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對於英文版《三體》,大劉同樣保持極其理性的態度,甚至他用了“銷量慘淡”來形容。事實上,《三體》英文版初一上市便登上亞馬遜中國文學(英文版)類別榜單的冠軍位置。隻不過對於每年上千種原創科幻奇幻出版物(還不算上經典重印)的歐美市場來說,想要依靠一部作品來扭轉這種長久以來形成的文化輸出逆差,實在有點蜉蝣撼樹的味道。

  疑問

  “星穿”初稿曾讓中國掌握高科技

  許多國外作家告訴我,美國讀者幾乎不看翻譯小說,除非是村上春樹這種超級明星作家,而在科幻小說領域則更是如此,有些讀者甚至表示驚訝“中國還有科幻小說”?

  月初在北京舉辦的“2014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現場我見到了年輕而狂熱的科幻迷群體,他們舉著拳頭,高呼著“打倒人類暴政”,並熱切期盼著《三體》英文版橫掃雨果獎與星雲獎(世界科幻最高獎),如數家珍般地列出好萊塢一流團隊來將其改編成電影,成為席卷全球的熱潮。

  就像大劉所說的,“《三體》體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社會正在迅速工業化。中國人也越來越多地為全世界而思考,不再只是站在本民族的角度,而是要為全人類著想。中國人開始關心自己從何而來、身處何方、將往何處,關心起這個星球乃至全宇宙的命運了。”

  在這一切的背后,我聞到了“帝國衰落”與“大國崛起”的味道。有趣的是,在2008年的初版《星際穿越》劇本中,唯一掌握了高科技的文明強國隻有中國,而在如今我們看到的版本裡,除了一架印度制造的無人機外,中國的身影已經蕩然無存。這一變化的背后其實深藏著許多意味。

  在全球化無孔不入的今天,中國將迎來全新的機遇,站上嶄新的位置,而在這一劇烈變化的過程中,每一個國民的心態同樣會經歷震蕩。我們在努力發出聲音,向世界展示實力之時,能否更加成熟,更加淡定,更具有匹配這個文明古國的智慧與美,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目中無人。

  科幻的思維方式是以整個種族作為出發點去思考人類的未來。在新的世界力量格局形成過程中,以科幻作為中國與世界互相了解,彼此交融的橋梁,或許恰是一種聰明的選擇。

  □陳楸帆(科幻作家)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