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中國社會治理出現新的氣象,改革大刀闊斧,這些變化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前進的國內輿論環境可謂越來越好。但與此同時,質疑國家一些大政方針的聲音在輿論場上也能聽到,其代表性的觀點是“國家變左了”,“向后退了”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左”“右”這樣的概念在中國官方文件對現實政策的論述中已大體棄用,十八大報告和三中、四中全會公報中都沒有使用它們。主流媒體除了講述過去,使用這些字眼也不多。但在互聯網上,“左”“右”的使用頻率極高,而且形成兩個針鋒相對的論辯陣營,互給對方貼“左”或“右”的標簽。
如今輿論場上的“左”“右”概念總體是模糊的,隻有它們的價值色彩十分突出。也就是說,它們傳達的最明顯的東西就是貶義。它們的實際含義大致是從“反右”、“文革”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延續來的,但由於當今的社會結構出現深刻變化,它們面臨了表述時詞不達意的大量困難。
還值得一提的是,國際上傳統政治學對左右的劃分,與中國輿論場的劃分尤其不對應。歐美往往把理想主義政治力量當成“左”的,把奉行現實主義和傳統價值觀的政治力量視為“右”,而且這兩個詞的價值色彩不大。中國有些學者在國內被稱為“左派”,到了國外卻被認為是“右派”,感覺莫名其妙。
因此稱當前一些政策“左”的人,唯一想表達的大概是不滿。他們很難將自己的觀點展開論述。
中國在以驚人的力度反腐和改進吏治,推進依法治國,大興市場化經濟改革,這些根本無法用“左”或“右”加以描述。一些人的不滿可能比較集中在互聯網管理上,並認為一些自由派人士因觸犯法律吃官司都屬於“左”的表現。
這種觀點顯然把社交網站興起初期幾乎不受限制的情況當成了評價坐標系的原點。但必須指出,前幾年社交網站的樣子決非社會的常態,它們同現實社會的結構南轅北轍,成為最極端的一角。社交網站上出現與中國憲法相違背的政治傾向,也有很多文革中大字報式的人身攻擊和各種造謠中傷,對其進行治理成為互聯網健康發展無法回避的工作。
今天落實了監管的互聯網空間與現實空間更加接軌了。歷史或將証明,這種新常態才是互聯網與中國實際結合之后的真正常態。正在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顯示了中國互聯網事業的開放特性和巨大成就,世界普遍看好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未來,網絡管理被更多看成是這一未來的基本保障,而非對它的威脅。
國內一些人對當前“左”的評價,與西方主流輿論對中國的否定態度一脈相承。對西方一些精英來說,中國強大和共產黨執政都是他們不願接受的。對國內那些人來說,政策對社會治理的有效與否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否在把中國朝著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推,是否有助於動搖當下的政治結構,把讓出來的那部分權力分配給通常所說的“自由派力量”。
十八大以來國家發生的變化,回應了輿論場上這些年所反映的絕大多數公眾訴求,包括“自由派”對法治等方面的不少建言。唯獨沒有聽的,大概就是“憲政”的特殊所指。少數人關於“左”的議論,根子出在這裡。
“左右之爭”是一種過時的東西,這種互聯網上打嘴仗的標簽,根本拿不到嚴肅探討當下國家治理的層面。一些人用說今天“左”來表達不滿,很容易在公眾眼裡降低自己的理論層次,讓人感覺他並沒有追上今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