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萬買個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隻為給孩子上學買個進門証。”——瘋狂的學區房曾讓無數家長望洋興嘆、唏噓不已。日前,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表示,北京將細化就近入學標准,在制度上做一些約束,今后不是說在這買了房就能夠就近入學。
眾所周知,每平方米均價數十萬的天價,衡量的不是房子的居住價值,而是優質學校入場券的價格。如果堵死“入學”這扇門,是否就能祛除學區房的“鬼魅”,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公平?
教育改革就像潘多拉之盒,意料之外的事情總是不期而至。教育部提出“就近入學”,就是為了防止“遞條子”“送票子”,隔斷權力伸向教育的黑手,這本身就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學區房竟然瘋狂上漲,“就近入學”大有演變成“價高者得”的趨勢。
這正是“天價學區房”的吊詭之處。
有人說,學區房的天價,是“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結果,但是如果隻有有錢人家才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那麼無論是從機會平等還是結果平等來觀察,“就富入學”都違背了公平的本義。不改革固然不公平,改革后也不公平,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其中關鍵,就在於所有這些改革措施,只是技術層面的微調,並未觸動教育資源非均衡分布這一事實。在教育資源非均衡分布一仍其舊的情況下,“就近入學”擋住了權力攫取優質資源的步伐,卻無法遏制資本覬覦更好機會的手段。於是乎,以前是“遞條子”,現在是“拼房子”,其手段雖異,而結果則一,都變相加劇了教育不公平,讓非富即貴的家庭擁有更好的教育機會。
從更深層次來說,天價學區房的出現,是對改革路徑選擇的一個提醒。換句話說,當資源分配、利益關系等本質不調整的情況下,技術層面的改革並不能解決問題,也許還會讓情況變得更糟。這也是為什麼,中央一再強調改革要勇於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而北京市顯然也已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正如線聯平所言,“北京將進一步通過學校融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師資隊伍共享”。
這才是正本清源的解決辦法。唯有在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均衡的前提下,技術層面的調整才能發揮作用。以公平的名義,希望教育改革勇敢面對利益關系,別再用技術調整遮掩本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