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發布的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350萬對,比上年增長12.8%,這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離婚率連續10年遞增。
對於那種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來說,基於個人自由選擇的離婚是對彼此的拯救,使得他們不必為一次錯誤的婚姻付出終生的代價。但對於去年新增的350萬對離異男女,我們是該祝福他們,終於脫離曾被自己視之為桎梏的那樁婚姻而重獲自由?還是該勸他們,婚姻中包含著諸多要義,應審慎對待離婚?對“離婚率連續10年遞增”這樣的一個局面,我們是該解讀為當代人注重自我、更重視婚姻質量和幸福指數?還是該從中讀出一代人對婚姻的草率和魯莽態度、責任感闕如的幼稚型人格?
婚姻觀,是觀察一個社會的價值觀的小小窗口。正如城市中的“剩女潮”是當代女性經濟獨立、個人價值彰顯的表征,離婚率的曲線圖往往蘊含著社會文化發展的幽深心理。因為缺乏更具體的數字分析,我們不能從“離婚率連續10年遞增”中完全斷言社會的道德基礎發生了多麼聳人聽聞的危機。對離婚的寬容度的提高,是承認個人幸福在婚姻中的正當性的一個表現。但不可否認的是,閃婚閃離的游戲婚姻態度、婚外情等不道德因素對傳統婚姻的淘空、對婚姻中包含的忠誠與責任的漠視等現實因素,是推高離婚率的重要推手。而這些因素,恰恰侵蝕著婚姻中的美好情愫和高貴價值。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婚姻和中國人以家族為核心的價值觀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恆”。美國近年來走低的離婚率也在印証“婚姻不僅是個人的愛情故事,也是最嚴格的社會和經濟契約”——這是美國暢銷書《定終身》中對婚姻的一句解讀。無論文化、地域、時代有怎樣的差別,婚姻作為一種神聖的制度、一種通向美好生活的安排,都固守了如下美德:情感、忠誠、責任、信任、付出……
為了對方的一套房子而匆忙結婚,也能為了購買二套房而棄婚姻紙書如敝履﹔不能看到愛情應不斷充實、豐富,不能看到感情需要雙方的持守,那麼,為了一時的激情而結婚,也會為了激情如流水逝去而選擇離婚。在婚姻的價值序列裡,家庭成員的幸福、生活的質量、道德的提升與個人的自由同樣重要。
更何況,婚姻的忠誠、責任、信任等諸多固有美德,可以讓個人從中得到滋養、獲得力量。愛情,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課程,婚姻,何嘗不是?那種閃婚閃離的酷,恰恰是當代人不能承擔婚姻責任之重的脆弱﹔“沒有拆不散的家庭,隻有不努力的小三”的新民謠流行一時,恰恰是婚姻其他價值退后、個人如無羈野馬般情感至上的表現。經營一段長期穩定而幸福的感情與婚姻,是一種能力。人言婚姻是一場修行,在婚姻的修行課中,看到自我的缺陷、著力自我的成長,就是完美的修行者。從經驗和歷史看,那些取得事業成功的人,大抵都十分注重家庭的倫理價值﹔而那些在婚姻上屢屢失敗的人,也大都行之不遠。這大概就是婚姻作為人生課程的意義。
“離婚率連續10年遞增”無關個人道德問題,也並不能一定得出社會進步的結論,卻提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婚姻價值觀模糊或缺失的問題。婚姻固然扮演著社會最小細胞的角色、承擔著社會穩定的責任,但理想化的現代婚姻,更應關照到婚姻對於個人的價值。我們不必為“離婚率連續10年遞增”或喜或憂,我們該做的,是重新思考婚姻的意義、重樹科學健康的婚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