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突擊式殯葬改革引發強烈輿論質疑。27日安徽省民政廳工作人員否認“殯改致使老人自殺”。其邏輯是,“誰能保証6月1日前沒有人死亡呢?”,“有些人是不是想利用這個事件抹黑政策?”,其同時強調,殯改政策不會因為輿論影響而停止,6月1日將繼續實行。
有了這樣無視事實與民意的官方邏輯,安慶市推行這樣一場疾風驟雨式的殯葬改革也就見怪不怪了。安慶市4月1日正式啟動殯葬改革,要求6月1日起一律火葬。政策出台后多位老人以絕食、上吊等方式集中自殺以求在“大限”之前“睡上棺木”,這難道正常嗎?以前有過類似老人集中自殺事件嗎?地方主管官員竟能大言不慚地說與這次激進的殯葬改革無關!不顧群眾感受、隨心所欲的“長官意志”,莫過於此。
中國提倡火葬已幾十年,殯改好處無需贅言。但對火葬的態度,中央都是鼓勵和引導,對一般群眾的殯葬從未提出強制要求。改革幾千年舊俗需要春風化雨般長期努力,絕非一場運動式“改革”一蹴而就。
2009年12月民政部《關於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新實行火葬的地區,要堅持循序漸進,加強政策宣傳引導,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注意方式方法,積極、有步驟地實行火葬”。針對近年來少數黨員、干部甚至個別領導干部借機喪事斂財,修建大墓豪華墓,損害黨和政府形象,敗壞社會風氣的現象,2013年12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要求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殯葬改革帶頭作用,積極建立殯葬改革激勵引導機制,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意見》提出“實行生態安葬獎補等獎勵政策”,“廣泛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殯葬改革”。這次安慶“一刀切”強推火葬的激進做法,不僅簡單粗暴非人道,而且有違改革的精神和初衷。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視土地為生命,土葬傳統緣於人們對土地的珍視,“入土為安”這延續幾千年的傳統,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一種宗教式儀軌。筆者無意為土葬傳統辯護,但正確的改革方向並不能成為脫離實際、踐踏群眾意願、甚至不惜群眾生命的借口。殯葬改革是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的社會改革,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宣傳和建立適當的激勵引導機制,通過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形成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改革圖景。無疑,糾正幾千年舊俗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這很正常。這一過程中,殯葬改革必須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選擇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華民族是尊老重教的民族,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任何“改革”,都不應犧牲老人的生命為代價,殯葬改革應以尊重生命為前提,和諧社會應該要讓老人更幸福。
民政部《指導意見》(2009)要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新聞媒體,積極宣傳殯葬改革,倡導文明新風”。安慶在2個月內搞集中戰、突擊戰,地方政府應該承擔的宣傳引導責任缺失,現在政策“一刀切”,后果讓群眾承擔,這顯然是長官意志、濫用公權、李代桃僵,也將從根本上影響政府公信力。
當前中央正在深入推進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強調“加強作風建設無止境”,是“永恆課題”。當看到一個個八九十歲的老人,或絕食或自縊,僅僅是為趕在當地官員臆設的最后期限之前睡上棺材,不知道推進這項工作的官員們心裡是什麼滋味?其實安徽省民政廳給出了明確答案。關於老人集中自殺與殯葬改革無關的論調,再次暴露出部分官員狹隘自私、嚴重脫離群眾路線和強烈的政治投機,相關官員如此踐行“群眾路線”,又怎能指望百姓信服?
殯葬改革是大勢所趨,有充分的正當理由,但安慶這種運動式殯葬改革,完全背離了中央和政府的一系列指導《意見》,不僅擾民害民,也已經給當地政府帶來負面效應。以老人生命為代價的火化率即使達到了100%,在上級那裡是個好成績,但在群眾眼裡卻是不及格。這種粗暴的工作理念與方式,必須盡快糾正,用實際行動真正回歸到群眾路線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