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5時許,山東省再生能源公司黃島生產加工點因暴雨積水導致擋土牆倒塌,壓倒職工居住板房,造成18人死亡,3人受傷。(相關報道見A13版)
最近多個地方遭到大到暴雨侵襲,據說珠三角局部雨量百年一遇。顯然,剛剛發生在青島黃島區的這起18人死亡事故,不僅對青島是一種警示,對全國其他遭遇大雨侵襲的地方也是一種警示。
據青島氣象局消息,10日晚至11日凌晨,青島出現大到暴雨。相關部門是否與氣象部門做到聯動,值得追問。從相關報道來看,青島應急辦早就與氣象局建立了防災減災四項聯動機制,但這樣的聯動機制是否發揮出應有作用,卻不得而知。
其次,涉事企業職工為何居住在脆弱的板房?應調查原因、吸取教訓。眾所周知,板房是一種臨時用房,堅固性顯然遠遠不如鋼筋水泥鑄造的建筑。試問,涉事企業黃島生產加工點是否是“臨時機構”,如果不是“臨時機構”,為何要讓職工住在脆弱的板房中?
如果職工居住在安全的鋼筋水泥建筑中,即使擋土牆倒塌,也應該不會出現死亡事故。企業讓職工長期住在板房中,既沒有生活品質可言,也缺乏安全保障。顯而易見,這起事故雖然是天災引發的,但是涉事企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另外,事后搜救是否及時、到位,也需要調查和反思。事故發生后,盡管相關領導及時做出批示,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全力救治傷員,也有市領導到現場指揮調度,但是,由於事后搜救的細節尚未公開,搜救工作是否及時、到位,仍不能肯定。
據悉,事故原因正在深入調查,各項善后工作有序進行,有關方面發出通知,要求對全市學校、廠房、民房、山坡、河道等相關方面立即組織檢查,防止事故再次發生。要求各區市各單位吸取教訓舉一反三,立即做好相關隱患排查,進行整頓。這種安排顯然是必要的,但事故原因能否徹底查清,要吸取哪些教訓,有待觀察。馮海寧(北京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