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將面臨怎樣的境遇?會出台怎樣的調控?李克強總理幾天答記者問時,明確提出“凡事不患難,但患無備”。很形象,很生動,給出了今年宏觀政策的基調,更重申了那條似乎被人遺忘的原則——增長仍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昨天的困難,就是今天的鏡鑒。一度,我們的中央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金融領域出現所謂的“錢荒”,正因為及時的預調微調,中國經濟才避免了硬著陸,頂住壓力實現了質量更好的增長。今年的政府工作,定會汲取經驗與教訓,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因為,這條下限托著就業、托著民生,更托舉起中國巨輪的全身。
總理動情講到,基層沒有一個人就業的“零就業”家庭,“真是毫無生氣,沒有希望”。事實上,這麼大體量的發展中國家,每年數百萬畢業大學生,數以億計的待進城農民,就業是任何決策者都不能、也不敢忽視的社會底線。其實,這與轉方式、調結構並不矛盾,我們要的決不是空氣清新、人人下崗的局面。中央說的轉方式、調結構,不是窮轉,不是窮調,而是富轉、富調。這一點,各地主政官員必須牢記。
“磨好了斧子才能劈開柴”。讓發展惠及每一個普通人,這樣的GDP才是貼近百姓的GDP,提高質量效益、節能環保的GDP。這就要求,增長之斧需要磨好兩面,一面是堅決保增長、保就業,堅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另一面提質增效、宣戰霧霾。兩面相得益彰,增長的越好越穩健,環保才越有底氣。否則,隻磨斧子的一面,既不是市場經濟的取向,更不是社會主義的追求,隻能越磨越鈍,費力不討好。
歷盡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什麼風浪都見識過,什麼坎坷都跨越過。隻要以民生為念、以增長縈懷,我們的發展必將在穩中求進、爬坡過坎中釋放無盡紅利——7.5%左右的增速,我們有信心,讓增長惠及更多的民生,我們更有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