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錢江晚報:行政審批,要瘦身更要透明

付瑞生

2014年03月10日09:16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政審批:要瘦身更要透明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9日指出,今后一年,人大常委會將依法行使監督職權,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國務院關於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被列為監督工作的主要內容,這標志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這一政府的自我革命,要經得起代表委員和公眾的打量和挑刺。

  從代表委員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了鼓舞,同時也聽到了不少怨言。這一現象事實上並不奇怪。2013年是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第十二個年頭。前后經過六輪改革,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和調整審批項目2497項,佔原有審批項目總數的 69.3%。但我國行政審批改革走到今天,中央政府的審批事項仍有一千多項,地方政府的審批事項仍有兩萬多項,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以人大代表、華海藥業總經理陳保華的發言為例,一道新藥審批需要84個月,再加上研發四五年,臨床試驗兩三年,等注冊下來,已經是新藥變老藥。與此相應的是,“毒膠囊”事件中,一顆膠囊從生產到流通到最終進入大型正規醫院,這其中涉及工商、質檢、衛生、藥監、稅收等多個監管部門,卻沒能阻止“毒膠囊”的出現。傳統行政審批的病症正在於此。即事前“爭位”與事后“缺位”。“事前”有利可圖相互爭奪審批監管權,“事后”無利可圖便踢起皮球。不僅難以監管市場,反而一定程度擾亂了市場。正如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說,行政審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尋租,行政審批是腐敗的源頭。因此反腐敗就是要清理行政審批,盡量減少審批。有些減不掉的,就要改善審批的過程,讓審批透明,讓審批受到監督。

  因此,全國政協委員張明華提出,應盡快引入“負面清單”,頗具創意。眾所周知,“負面清單”是上海自貿區的一項創新舉措。即規定區內外資企業“不能做什麼”。“負面清單”要發揮效力,相應會要求政府“不能審批什麼”。當然目前實驗之中,這個“負面清單”還比較長,政府管的還比較多。但正如相關部門的保証,這個清單很快會越來越短。同理,政府的審批也會越來越少。

  公眾擔心之處在於,僅靠現有思路,並不能完成清單變短的過程。怪圈會在於,“凡政府不想退出的,都是公民不能自決的﹔凡政府不想退出的,都是市場不能調節的”。要想再將剩下處在核心地位的30%審批項目削減一半,需要真放權,放權的重點,不僅是上級政府向下級政府放權,更重要的是向社會、向市場放權。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