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某媒體“兩會特別報道”寫公車改革的新聞,一邊讀一邊想,后面的專家分析千萬別又是採訪葉青,果然,記者沒寫幾句,就寫到了葉青,大段引用了葉青關於公車改革的觀點,又順便把葉青“上班第一天就革了自己公車的命”的故事講了一遍。
葉青講得再好,看多了難免也感單調﹔葉青對車改研究再深,每年的兩會報道、每次遇到車改都一窩蜂地去採訪葉青,也難免會讓人疲勞。近十年來的兩會報道,差不多已經到了“逢車改必訪葉青”的地步,葉青當了兩屆全國人大代表,每年全國兩會都是媒體追訪的明星代表,接不完的電話和做不完的訪談。如今不當代表了,依然是不在場的兩會明星。
瀏覽兩會報道,不僅是葉青,可以看到很多熟透了的老面孔﹔不僅是“逢車改必葉青”,還有很多類似的“兩會百搭”。比如,逢教育必葛劍雄,還有逢醫改必鐘南山。
葛劍雄、鐘南山、葉青等人,年齡不同,卻可以算是一代的“議政明星”,他們撐起了一個時代的兩會輿論場。讓人無法樂觀的是,那一代人快謝幕了,可新的“議政明星”並沒有迅速涌現。這種青黃不接可以從“逢車改必葉青”、“逢教育必葛劍雄”、“逢醫改必鐘南山”看出,新人不給力,兩會老面孔不得不撐場面。
另一個讓人憂心的問題是改革的步子邁得太小,問題依舊,面孔也會依舊。今天的車改,雖然比10多年前葉青剛接觸車改時有了進步,但步子不大,並沒有出現新的典型,葉青10年前關於車改的觀點並沒有過時,依然是那些問題,依然是那些常識,葉青所要做的,不過就是重申那些10多年中不斷重復的常識。葛劍雄之於教改,鐘南山之於醫改,都是如此。
兩會老面孔背后是中國老問題。改革需要加速度,骨頭需要使勁啃,兩會新面孔的指數,是改革活力指數的一種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