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新京報:委員被“罵醒”,參政議政才更有效

西坡

2014年03月06日09:0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西坡:委員被“罵醒”,參政議政才更有效

在發言時,代表委員應對可能引起的網絡反應有所預期,並學會更周全、更有技巧的表達,這樣參政議政的成果轉化率也會更高。

據新京報報道,提了份建議給公務員漲工資的提案,“2萬多網友跟帖”,最初看到網上鋪天蓋地的罵聲,全國政協委員何香久很傷心,“我不怪那些網友。他們罵醒了我,讓我意識到,現在群眾和公務員這個群體之間的對立情緒有多嚴重。”

歷年兩會,都不僅是代表委員在會場內開會,也是通過媒體和網友“開會”。對何香久來說,今年的“網絡兩會”出現了溝通障礙,比如他建議的是“給基層公務員逐步漲工資”被媒體報道成了“給公務員大幅漲工資”。但他也學到了“新知識”,即了解到網友的真實情緒。

在當下的網絡環境中,網友對公務員群體的符號化想象,很是常見。而每次有人提議給公務員加工資,不管加不加“基層”“逐步”這樣的限定詞,都會收獲不少罵聲。可能何委員過於專注政務和寫作,而沒有太多時間上網,這次“被網友罵”雖有誤會成分,但對他而言,可說是一筆有益的“學費”,對其他代表委員也不乏啟示性。

我們當然不贊成代表委員一味迎合網絡情緒,他們理應拿出更具建設性的方案,譬如基層公務員的工資要不要漲的確是可以討論。但討論這些熱門議題時,代表委員至少要對可能引起的網絡反應有所預期。隻有這樣,代表委員在提出提案、議案,或對媒體發表觀點時,就會考慮更周全、表達更有技巧,這樣討論才能更深入,參政議政的成果轉化率也會更高。

每年兩會之所以都有一些雷人雷語,固然一方面存在斷章取義的因素,但很多時候是一些代表委員對民情隔膜,尤其是對網絡輿情不了解。當看到鋪天蓋地的跟帖,才幡然醒悟,“原來大家都是這樣想的”。

說到底,當今的網絡上確實會有些非理性表達,但附著其上的,也可能是真實可感的情緒。如果代表委員能讀懂蕪雜輿情中的況味,與網友的溝通或許也能更有效率、更少誤解,公共討論也會更有成效和進展。

□西坡(媒體人)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