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2014年的GDP增長預期目標,確定在7.5%。這是中國政府連續三年確定同一數字。盡管中國的GDP增速大大放緩,但在全球的大型經濟體中,7.5%的增速依然遙遙領先。相比之下,美國2014年的GDP預期增速為3%。
三中全會之后,調整經濟結構、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已成中國深化改革的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下,維持高速增長,多少令一些觀察者出乎意料。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這個目標“有利於增強市場信心,有利於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他坦言“穩增長更是為了保就業”。如此頂層設計,是務實和理性的。
放緩經濟增速,的確有助於實現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必須看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人口大國,中國改革時刻面對著一個剛性制約因素:解決就業。就業問題事關社會穩定,可謂當下中國的心腹之患,相比之下,經濟結構問題就是一個需長期調理的慢性病。
被學界普遍接受的“奧肯定律”指出,當GDP增速增長或下降2%時,失業率會降低或上升大約
1%。當然,增長率對就業的拉動幅度,與不同時期的產業結構比例相關。在中國當勞動力密集型的第三產業增長迅猛時,即便總體GDP的增長率放緩,失業率也依然得以下降。盡管如此,GDP增長率與就業率之間仍是正相關。
因此,當調整經濟結構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時,維持適當高速,不僅是確定結構調整節奏時必須考慮的制約因素,也是推進結構順利調整的必要保障。與此類似的,古時治理黃河之道,恰恰是要通過收緊河道、加快河水流速,達到清淤防洪之效,即所謂的“束河沖沙”。
保持適度高速,或許正是如今治理經濟結構問題的“束河沖沙”之法。以適度高速,維持較高就業,沖刷失業率的泥沙淤積層,至少不能再增加新的淤積,以此有效減少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社會震蕩,為結構調整保駕護航。
經濟增速除了常被當做結構調整的制約因素之外,也容易被看成是生態問題的攔路虎。生態問題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方面固然是速度問題,即治理污染的速度跟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但是,另一方面,更是對治理污染不夠重視,不能下決心治理的人為問題。如果有足夠的法律保障、足夠的事先防范和事后懲處,則經濟即便是高速增長,也並不必然導致污染的加劇,關鍵是經濟結構是否優化。僅將放緩經濟增速,當做解決生態問題的基本前提,是給不作為找借口。而無論狹義的環保產業,還是廣義的生態友好型產業,本身也可以是、並且應該是提升經濟增速的動力源之一。
我們可以將經濟結構調整,看做是對蛋糕配方的修改﹔而保持適當高速,就是在相對漫長的配方修改過程中,繼續保持蛋糕的規模,甚至進一步做大蛋糕。即便這個蛋糕不那麼完美,面對十幾億人,蛋糕生產絕不可停下來坐等配方調整。這背后就是穩定與發展的關系。
李克強坦言,“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的“技術含量”大大提高,一切調整都不可能在靜止狀態、甚至休克狀態下進行,而必須在適當的高速下進行。其中分寸、尺度與節奏的拿捏,不僅是對執政者,也是對整個民族智慧和耐性的考驗。▲(作者是旅居澳大利亞華人學者)
(原標題:GDP目標7.5%,讓轉型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