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工人日報:文學獎未必都靠得住

劉建民

2014年01月27日08:30    來源:工人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高談闊論】文學獎未必都靠得住

  淹沒 趙春青 繪

  啟動時即遭質疑、一年后開評仍詰問不斷的路遙文學獎似乎正陷入新的輿論漩渦。路遙家屬不予認可的態度依然沒啥變化,變了的是路遙文學獎:獎金從最初的100萬元降到99999元,獎項也從當初的6項減少為如今的一個。才一年時間,變化著實有點大,而最終結果如何,尚存懸念。

  近幾十年,文學評獎此起彼伏。魯郭茅巴老曹,這是早些年人們談及現代文學時常用的字眼,如今這六個人都有了冠名的文學獎項。蕭紅、梁實秋、趙樹理、柳青、艾青等“二線大家”的名下也飄揚著文學獎的旗幟,甚至古人如杜甫也被拉入文學獎行列。

  持續性是考量文學獎項生命力的標識之一。這些年,文學獎自身的命運起起落落不盡相同。來自網絡的消息是,上世紀80年代初四川設立的郭沫若文學獎是由省委批准,省政府撥專款設置的,每三年一次。但首次評選就“因種種原因一再延遲”,首次之后再無音訊。2004年,郭沫若散文隨筆獎在武漢首次揭曉。兩者之間是良好的替代還是另起爐灶?沒見著權威的解釋。1985年,山西設立了趙樹理文學獎,並在當年進行了首次評選。但之后的19年裡也是悄無聲息,直至2004年才恢復評選,其中原委恐怕一言難盡。

  與評獎相伴隨的是日漸激烈的爭議,包括吹毛求疵的挑剔和起哄架秧子。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也不能幸免,對其程序合法性、文學標准等多有指摘。 一般而言,合法性、權威性、持續性、獎金的多寡,乃至於是否有足夠的資金維持文學獎項的正常運轉,決定了一個文學獎分量幾何、吸引力大小。是不是排排坐,分果果?是不是挂羊頭賣狗肉,以評獎為名滿足私欲的一錘子買賣?真相在人們的吐槽中埋下草蛇灰線。

  無可指摘的文學獎並不存在,甚至有些知名的文學獎有時也看走眼,不靠譜。因時空所限,最早期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多關注的是西歐作家,隻能勉強算是歐洲文學獎,也出現過后來寂寂無聞的作家入選。約翰·薩瑟蘭在《文學趣談》這本書中說到,“所有被新出現的聲譽極高的文學獎評審會選中的第一屆獲獎小說都得了某種奇怪的魔咒:它們都被忘得一干二淨,無一例外。”普利策小說獎是美國首次給虛構作品頒發的文學獎。1918年,厄內斯特·普爾憑借《他的家族》獲獎,可是如今《他的家族》這本書已絕版數十年,無人問津。現今大名鼎鼎的布克獎,1969年首次頒獎時,鈕比的《需要負責的事》勝出。薩瑟蘭不無挖苦地說:“這部小說目前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可參看亞馬遜網站上給這本書加的兩句可憐巴巴的標簽‘暫無顧客評論。請做首位評論人。’‘是否有貨﹔目前無貨。我們不知是否會有貨,也不知何時會有貨。’”顯然,在時間這把屠刀下,《他的家族》與《需要負責的事》沒能進入經典行列,且從人們日常的文學生活中退場。

  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摘得文學獎的桂冠並不容易。以為得了獎就一勞永逸地名垂史冊,彪炳千秋,往往是打錯了算盤,因為文學獎有時候也靠不住。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