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
所謂新加坡“高薪養廉”,某種意義上說是個傳說。新加坡給公務員並不過高的薪水之前,就已經廉了。
新加坡卓有成效的廉政努力,始於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1959年上台。那時,內閣成員宣誓就職,沒按慣例穿西服,而是白衣白褲以示廉政的決心。在此后一段時間裡,反腐取得進展:一方面修法降低反腐法律實施的難度,提高腐敗的懲罰,雷厲風行地查案,維持壓力﹔另一方面則減少行政審批,壓縮基層執法人員便宜行事的權力,減少灰色空間。
人民行動黨上台的初期,內外挑戰,財政也有赤字。至少在1972年之前,高薪尚未出現,高級公務員反而一度減薪。直到1972年,公務員的薪水才向市場水平看齊。1993年,政治任命的職位和公務員體系開始大幅度提薪。部長的年薪算是與律師、醫生等私營業界收入最高的極少數人挂鉤,如今達到以百萬美元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這成就了“高薪養廉”的傳說。
部長的高薪,不是為了“養廉”,而是攬才。在新加坡這個高度商業化的城市國家,經濟騰飛和人才競爭的國際化使得企業高管的薪水迅速飆升,政界人才流失嚴重,給新加坡堅持的精英治國理念造成了嚴峻挑戰。
更何況,新加坡如今也並非所有公務員都高薪。公務員隊伍也包括教師和一些技工,有些工種的低級別公務員月薪僅約1000美元,而且人數並不少。准確的說法或許是薪酬市場化或合理化,薪酬與其技能和勞動付出匹配,與私營業界持平。公務員是一種職業,與其他行業一樣,進出自由,高級別的公務員也可從市場選聘,好處是穩定一點,但約束也更多。正因如此,新加坡沒有熱門的公務員招聘考試,政府為了“預訂”潛力人才還發獎學金。
新加坡的公務員薪資還有另一原則:“裸薪”。總理沒有專機,部長也沒有分房、沒有專車,使用公車要詳細到報備每一段行程。甚至,公務員一般連政府負擔的退休金也沒有。李光耀曾說,他是東南亞薪水最高的總理,但也是最窮的總理之一。
部長有高薪,卻非熱門。部長中有不少原來是資深的律師或醫生,找他們出來競選不容易。當地人說,對這些人來說,部長有什麼好當的,拿的錢不如原來多,還要“挨罵”。
有學者說,薪酬合理化可以減少腐敗的誘因,隻不過,要與推進“看得見的廉潔”的進展配合同步進行。或許正是如此,在新加坡,給公務員調薪水沒那麼惹人討厭。
僅靠高薪,也未必就能養廉。新加坡最近也有高官貪小便宜被控上法庭的案例。新加坡當初的風氣轉變,公眾逐步樹立對反腐的信心,靠的是修法和執法的決心﹔維持廉潔靠的亦是決心與堅持,依法查處每一個案件,不管涉案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