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年輕人扎堆體制內而致“嚴重浪費”的,並非公務員職業本身,而是這背后“不事生產、隻圖分配”的選擇動因。
浪費與否,是個人、還是國家的事兒?
對每個年輕人來說,爭當公務員其實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但對整個社會來說,這卻是人才浪費的非理性選擇。埃德蒙·菲爾普斯的觀點雖有爭議,但並非危言聳聽。一個年輕人想做公務員,只是微觀層面的個人選擇﹔超過半數的年輕人去擠這張“窄門”,則是宏觀層面病態的人才流向。作為“分蛋糕”的人,公務員並不創造社會財富,他們的每一份工資都來自於納稅人。倘若年輕力量都不去“做蛋糕”,全社會都要跟著“餓肚子”,而那些擠破腦袋搶權柄的努力,也將是徒勞。[詳細]
利益最大化的根源在於權力支配更多資源
人才資源配置,是經濟資源配置的一種結果。是權力配置資源,還是市場配置資源,決定了年輕人的職業走向。年輕人爭做公務員,表面上看是為更好的福利、更穩的飯碗,深層次看,卻是權力能夠支配更多的資源。當社會不再激勵和獎勵創造價值的企業和民眾,而將人們的聰明才智、時間精力引向權力,從財富再分配中獲取利益,結果必然是價值創造部門的萎縮,以及企業家精神的衰落。權力吸引了年輕人的同時,權力也就“浪費”了年輕人。[詳細]
“公務員熱”背后的真正動機讓人心寒
世上並沒有浪費人才的職業,體制內同樣需要年輕力量。公務員是國家機器的零部件,零件生鏽了勢必會影響機器的高效運轉,而新鮮血液的加入,卻能讓其煥發新生。尤其是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體制內的工作更需有沖勁、有創造力的年輕生命參與。可是,在“公務員熱”的背后,我們卻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動機:“學而優則仕”的文化慣性﹔優渥的福利待遇﹔安逸的工作環境﹔豐富牢固的社會資源……最應該上榜的“為人民服務”卻並非助力之一,這恰好與公眾對公務員隊伍不甚滿意的現實相呼應。[詳細]
“公考熱”造成人才配置模式漸現失衡
公務員熱持續升溫確實可以很好地選拔優秀人才,但某一種職業過分受追捧,多少暴露了某種失衡,會引起其他行業的人才流失,造成某些行業或社會發展的停滯,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年輕人拼命當公務員,的確是嚴重浪費人才,需要觀念制度引導。[詳細]
公務員熱,熱浪襲人
當下,我國存在著年輕人扎堆報考公務員的現象,並且有越來越熱的趨勢,有人驚嘆:公務員招考已超過高考、考研,成為當今中國競爭最激烈的考試。2012年報考國家公務員的總人數為133萬,而計劃招收人數為1.8萬,大概每73人爭奪1個公務員崗位,由此可見公務員競爭的火熱程度。[詳細]
年輕人喜歡做公務員不是我國特有現象
公務員熱是個世界現象,近年來法國、美國、印度等國家報考公務員也很火爆。俄羅斯公務員考試也是很熱的,報名踴躍,競爭激烈,甚至走后門。2010年韓國公務員(中央直屬部門)的錄取比例為1100︰1。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經濟不振,就業情況不理想,而公務員卻收入穩定,因而,公務員成為最燙手的職業,在韓國被稱為“神的職業”。[詳細]
從革命干部到公務員,選撥方式是一種進步
公務員考試的公平性、透明性,相對“跑關系、走后門、遞條子”乃至推薦、指定、“接班”等官員選拔方式,不僅避免了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腐敗和交易成本,就此而言,它是所有其他錄用方式中最經濟的方式,也是選拔風險和代價最小的方式﹔從結果看,確也能夠為國家機關招募一批優秀人才。此外,它還是實現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這一憲法權利的基本途徑。讓所有公民平等地獲得擔任公職的機會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公務員考試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從這一點來說,它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詳細]
年輕人做公務員也可以體現其自身價值
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年輕人接受了更多教育,眼界、思路和技術都更符合新時代的要求,能更快地接受新鮮事物,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目前一批年輕人經過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方式,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這對優化干部隊伍結構、激發干部隊伍活力起到了“調味劑”的作用,使得整個干部隊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就提升了整個公務員隊伍的素質和能力。[詳細]
別以偏概全,誤讀了整個官員群體
目前百姓對公務員有一些臉譜化的刻板印象,似乎公務員就是“高官厚祿”的代名詞,這實際是對公務員群體的誤解。除了有決策權和執行權的領導,還有許多基層公務員,他們工作很辛苦,工資並不高,手上也沒有什麼權力,這些公務員是大多數。之所以群眾對公務員有看法、有意見,實際上是對少數官員濫用權力、貪污腐敗的憎恨,這部分人雖不多,但其惡劣影響使公眾對公務員這個群體的總體情況產生了誤讀。[詳細]
職業發展無規劃不適合入行公務員
隨著公務員管理的進一步規范,基層公務員早不是傳說的“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工作狀態,他們在光鮮的職業外表下,經歷著“工作壓力”、“晉升壓力”、“經濟壓力”、“輿論壓力”等多重壓力。職業指導專家建議,想要做好公務員,還需要有服務社會的覺悟以及較強的綜合能力,對職業發展沒有規劃、追求事業上有快速回報,以及不善於人際交往的人並不適合此工作。[詳細]
年輕人對公務員趨之若?實際上是一種“恐慌性”報考,折射出他們對公平競爭的懷疑、對社會保障的擔憂以及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
保底性福利成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
中國的年輕人並不缺乏冒險創業的動力,但當前貧富差距較大,社會保障薄弱,權利充分實現面臨不少困難。一旦跌入底層,過上一種體面和尊嚴的生活的難度會大大增加。一個大學生如果打拼失敗,很可能心理失衡,連與同學交往的勇氣都會喪失,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系列問題也讓人抬不起頭來。如果考上公務員,這些問題盡管也需要操心,但解決起來相對容易些。每個國家的公務員基本都是待遇穩定、旱澇保收,而且在社會保障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詳細]
“福利待遇好”折射出體質性改革的滯后
表面上看,年輕人熱衷於做公務員是因為“福利待遇好”,但實際上與我國體制性改革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改革滯后有關。由於體制性改革滯后,政府相對強勢,企業相對弱勢,年輕人選擇職業時就會“人往高處走”。由於經濟體制改革滯后,不僅政府的項目審批權過多,而且不少領域被壟斷,市場化程度較低,那麼,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就不好,進而影響到人才合理流動和創業。再加上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改革滯后,企業職工與公務員在收入、養老等方面待遇差距很大,所以企業往往吸引不到需要的人才。[詳細]
現實環境壓迫下的無奈之舉
社會創業成本高、風險大,小微企業稅費重,為精英人才的創業設置了重重門檻。科技創新的道路,因為投資回報、扶持力度等現實狀況,目前還難以吸引年輕人去大膽嘗試,甘冒風險。國家工商總局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近5年退出市場的“夭折”企業平均壽命為6.09年,日均近800家內資批發零售企業“夭折”。兩相對照,也就不難理解年輕人為何爭搶做公務員。[詳細]
要想把年輕人從“官本位”的窠臼中解放,讓狂熱的擇業取向走上健康化道路,並不能單靠他們的一時之念,還需要各方的協同合作。當公務員在中國成為一種正常的中等職業,社會活力得以充分發揮的時候,過熱問題即可迎刃而解。而要做到這些,當下更需要改革者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推動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讓年輕人熱衷創業而非做公務員
讓公務員熱回歸正常,政府應創造更加公平的就業創業條件,讓體制內外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一方面,國家要及早縮小公務員和其他勞動者的福利待遇差別,比如取消公費醫療、養老並軌改革等﹔剝離公務員職務上的附加福利,淡化權力優勢,完善競爭機制﹔另一方面,降低創業成本,降低稅費負擔,鼓勵年輕人去創業,去制造財富。[詳細]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為年輕人打拼保駕護航
讓更多青年到更廣闊的人才市場上去追逐夢想,應繼續提高並調整社會保障的水平,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企業就業,尤其是自主創業的年輕人,社會保障與優惠政策要為他們的人生打拼掃除后顧之憂。[詳細]
堅持義務本位,完善公務員管理制度
人們隻看到公務員的“高人一等”,而沒有看到公務員的公仆本質,這隻能說明我們並沒有以高於普通公民的規則法律來限制和規范其行政行為,並以公務員履行應盡義務作為評價公務員的唯一標准。隻有堅持義務本位,才能增強公務員為國家、社會、人民服務的責任感,有效防止濫用權力和以權謀私或行政失職行為的發生,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模式和評價機制僵化的問題,從而消除霧裡看花的大眾心態。[詳細]
樹立新的就業觀,理性認識公務員群體
引導人們樹立新的就業觀,更多地加入到經濟建設的組織中去,不要讓大量高成本培養出來的人才與普通的公眾爭職位,而應該成為社會就業職位的提供者。眼下,關鍵是改變制衡公務員的輕責(無責)、重權、厚利的怪象,提高其他社會職業的榮譽感、自豪感和美譽度,這樣才能讓公眾對公務員群體有更加理性的認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