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某知名大學的一位研究房地產行業的教授,再次拋出其關於房地產價格的預期:25年后,北京的房價將上漲至每平方米80萬元,全國的平均房價也將達到每平方米9萬元。這位教授的言論再次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於房價快速上漲的爭論。許多消費者雖然不願意相信這一預期,但又不敢不信。畢竟近十年來,所謂的房價“看漲者”屢屢一語中的,而房價“看跌者”往往一再錯失購房良機。
知名人士紛紛變身“預言家”
2013年3月,知名房地產商任志強放話說,這個月裡,房價將暴漲﹔評論人士“牛刀”則立帖為誓,稱房價泡沫要在3月破裂﹔而對深圳的郭建波來說,3月房價不降的話,他就要在長安街裸奔了。在過去房地產市場勃興的十年間,專家對房價的預測中觀點夸張、打賭逞強的場景三番五次的上演。預測房價的軌跡也升溫為一場全民參與的競猜“盛宴”。開發商、經濟學家、各種機構、甚至炒房者等紛紛變身“預言家”,就房價的走勢指點一二。[詳細]
專家預言不准,為何依然有市場?
既然有人對命運迷茫,就必然會有算命先生。在房地產行業急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量的國人在房地產市場面前茫然甚至“暈眩”。買,還是不買,困擾著相當一部分囊中羞澀的潛在購房者。他們急切需要有一個權威的聲音指導。現實中,確實有一些人相信專家的預測,而錯過了目前來看最佳的買房時機,並轉而罵這些專家是“磚家”。但這不影響更為“年輕”的一批信眾繼續聆聽專家的預測。[詳細]
夸大論斷背后,需仔細推敲
某種商品,尤其是價格基數這麼大的民生類商品,如何能保証連續25年、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漲價?一個一線城市出現三五個天價樓盤並不罕見,但一個城市平均房價漲至每平方米80萬元,這要多大的貨幣量?按此標准,北京一套40平方米的小戶型就要賣到3000多萬元,相應的房租就要漲到五六萬元,如此強悍的購買力又從何而來?[詳細]
“25年后,北京每平方米房價超過80萬元”,專家言之鑿鑿,著實嚇人,仿佛不趕緊買房就錯過了天上掉下的餡餅。近幾年來,預測房價一度成為最能博取公眾眼球的互聯網行為。但是,任何人要想“預測房價”,首先必須厘清,是誰在決定中國的房市和房價。
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
眾所周知,被稱為人類史上最大“遷徙”的中國城鎮化,每年有1000多萬人成為新市民。此外,還有數億城鎮“老市民”住房小康(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米以上)的剛性需求。要滿足這兩者的剛需,每年全國城鎮的住房供應量至少要達到15億-20億平米。但是,過去十年全國城鎮總共銷售出的商品住房僅僅隻有67.26億平方米,年均不到7億平方米。這將使全國城鎮的住房的實際供應總量,僅僅隻能滿足正常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在國家開發土地和住宅總量供應都“極端不平衡市場”下,“用市場的眼光來分析走勢”只是奢談。[詳細]
房地產開發商的資質壟斷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隻有開發商才有“資質”進行運作的壟斷市場。其他任何人沒有這個“資質”,連競拍土地的權利都沒有,這也是前幾年不少地方出現的個人合作建房遭遇扼殺的原因所在。雖然全國看起來開發商數目數萬,但落到某個城市和區域,開發商對樓市和房價的寡頭合謀操控就“勢不可擋”。最近,洛陽等地出現的“合作建房”,使房價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就從另一個側面証明:一天不破除住房供應上的開發商壟斷,城鎮的房價就一天不會由“自由競爭的市場”說了算。[詳細]
地價猛漲,地王頻出
地價是構成房價的一項重要因素。某社會調查團隊分析了北京房價上漲的原因,得出結論:政府出讓的土地價格不斷上漲是導致房價過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數據表明,去年的土地出讓價格同期增長了25%。自北京土地市場以“突破想象力”的方式拍出7.3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后,該地塊區域內的多數開發商都在醞釀重新定價,力爭上調項目售價。多位市場分析人士均表示,地王頻出將強化開發商對市場預期的判斷,北京房價邁入“20萬元時代”很快將成為事實。[詳細]
買方市場的狂熱
房價的“堅挺”,也使眾多條件不具備的剛需“創造條件”拼市場。過去是夫妻倆買房,現在成了一家三代七口人買房。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拿出養老的保命錢,孩子長大后也必須替父母買房還貸。這樣被大大透支出的“買房消費”,也成了當今高房價市場的“生力軍”。既然政府保証不了“房價回歸合理水平”,早下手就意味著成本更低。沒有幾個傻子會聽信“租房”之說。誰也不願意因為今天的租房,使以后的買房要多交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學費”。[詳細]
影響樓市漲跌因素復雜
從來沒有暴漲不跌的樓市神話。房價由供需關系決定,又受到土地、信貸、貨幣、稅收等政策與市場因素的影響。這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變為扼制房價過快上漲,甚至導致房價下跌的鐵腕。歷史上日本、香港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樓市沉浮,就是前車之鑒。作為專門從事房地產領域研究的專家,不可能不了解左右房價的復雜條件。如果專家信誓旦旦地將房價描繪成能刺破天空的大樹,那恐怕缺少的不是知識,而是治學的嚴謹。[詳細]
政策調控能夠從根本上穩定房價
從根本上來講,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屬於政策市場。政府的政策對於房產價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改革房地產稅征收方式,被認為是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對居民住房征稅,源於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至2006年,關於中國房地產稅改革的方向、框架、原則已基本形成。近期,房產稅改革重啟,據說試點范圍也將擴大。如果政策設置更加合理,推動決心更大,無疑將從根本上改變房價畸形上漲的局面。[詳細]
拉動房價向下的力量正在形成
即使不繼續深化房地產調控措施,促使樓市內生調整的力量也已經在積聚。市場化的住房租金、流動性態勢的變化以及宏觀經濟實體化的回歸,都將產生拉動房價向下的作用力,增大了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可能性。雖然當前尚無法確定樓市何時開始調整,無法明晰樓市調整力度。但能確定的是,樓市已經偏離均衡太多,調整勢在必行。[詳細]
從10年前開始,就有人宣布房價泡沫嚴重,持續不斷的專家學者加入唱衰房價的隊伍。但是,這些擁有教授、經濟學家或者官方頭銜的預測者們,為什麼屢屢失算?
專家預測房價,還是先生算卦?
一些專家、學者如同算命先生,忙於預測未來,可能從來沒預測對過,卻能夠實現名利雙收,這一現象,在房地產領域頗為明顯。10余年來,房地產成為拉動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這個龐大的產業,當然離不開專家學者的關注。預測房價走勢,成為一些專家學者甚至官方機構的重要“課題”。經濟學並非用於預測未來,而更多用來解釋過去。真實的世界是復雜的,決定未來走勢的因素“多如牛毛”。一個專家,一個教授,想要去准確預測,無異於盲人摸象。[詳細]
專家不能隻求“語不驚人死不休”
類似的學術專家“雷人雷語”,近年來不是個案。有些專家疏於系統深入的學術研究,隻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現代社會容忍度越來越高,鼓勵觀點多元,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掌握著更多話語權、甚至成為意見領袖的專家,其言論的社會影響深遠,理應擔當經濟發展與公共管理中的知識脊梁,憑一副不屈不移的風骨、一腔憂國憂民的情懷,以更深入的研究、更充分的信息、更專業全面的觀點,解疑釋惑,激濁揚清。[詳細]
專家們應珍惜聲譽,別做“磚家”
聲望與責任的天平總是守恆的,聲望越高,責任越重。一個總喊“狼來了”、缺少嚴謹判斷和公正評論支撐的專家,往往隻會被公眾笑話,最后落得毫無權威可言。古人言:“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願專家們珍惜聲譽,莫再嚇人,更不要因為個別人不靠譜的言行連累大多數潛心治學、嚴謹公正的專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