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專家談】詩人毛澤東獨“到”的故園情懷

汪建新

2015年12月25日15:22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東漢文學家王粲《登樓賦》雲:“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自古以來,鄉情鄉戀、鄉愁鄉思是人們的一種恆久情愫。走出韶山的毛澤東曾發出“我自欲為江海客”的豪言壯語,然而他始終滿懷對韶山父老鄉親的深情眷戀,對韶山青山綠水的不盡依戀。

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韶山前往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求學,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其后,他曾幾次回韶山。1915年2月,他回鄉過春節。1916年6至7月,他回鄉探望患病的母親。1919年10月,因母親病逝回到韶山,悲情撰寫《祭母文》和兩幅挽聯。1921年春節過后,他回韶山動員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舍棄家業而外出革命。1925年2月,毛澤東攜妻兒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創辦夜校和農協組織,成立中共韶山黨支部。1927年1月,毛澤東回韶山考察農民運動,這是他解放前最后一次回到韶山。臨別時,毛澤東對鄉親們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了!”1910年,他走出韶山時給父親留言:“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那時他還只是一介書生,充其量是追求功成名就的個人目標。而發誓“革命不成功不回韶山”的毛澤東,已經是叱咤風雲的革命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

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澤東終於回到魂牽夢繞的韶山,毛澤東心潮起伏,吟成《七律·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序文短短28個字,貌似平淡,卻蘊涵著詩人對故鄉深厚的情感。毛澤東1927年立下的誓言已經實現,中國革命已然成功,韶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2年在歷史長河,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在個人的生命中卻是漫長的歷程。

回到韶山后的毛澤東上山給父母拜墳,察看舊居的陳設,進了毛家祠堂,追憶早年的生活,暢游韶山水庫。然而,他更多的時間是在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他接見群眾3000多人,握手3000多次。他吃農家飯菜,吸普通香煙,講方言土語。他見到親人,滿心歡喜﹔了解到鄉親們生活艱苦,充滿內疚﹔見到烈士遺屬,無限傷感。

毛澤東1959年的韶山之行,是一位學有所成的學子的故鄉之行,一位胸懷高遠的游子的故鄉之行,一位激情澎湃的詩人的故鄉之行,更是一位救國救民的革命家的故鄉之行,一位成就千秋偉業的人民領袖的故鄉之行。一首《七律·到韶山》正好傾訴了偉人的豐富情感。

毛澤東所抒發的詩情,不是個人得志的“小我”之情,而是一個革命者重溫革命征程,緬懷革命先烈,喜看家鄉巨變的“舍小家為大家,舍自己為人民”的“大我”之情。恰如毛宇居所言:“閎中肆外,國爾忘家”。僅題目中的一個“到”字,就不同凡響,耐人尋味。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使用“回”“歸”“還”“返”等字眼,既沒有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那種以家為國、葉落歸根的慨嘆,更沒有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那種耀武揚威、衣錦還鄉似的張狂。平平淡淡一個“到”字,蘊含的是以國為家、天下為公的胸襟與抱負,充分體現了一代偉人的崇高風范和領袖魅力。

(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王吉全)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