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報載,在大學生“史上最難就業”的背后,職業院校正迎來春天。最新的統計顯示,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正迅速提振珠海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但由於本地職業院校培養規模小,技術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去年珠海技術人才缺口已接近10萬人,今年繼續呈現擴大的趨勢,一些企業開出上萬月薪仍招不到技術工人。但與之相對的是,社會上對技術教育仍存有“偏見”,很多年輕人和家長都不願意報讀技校。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珠海技術人才缺口9 .5萬人,高技能人才缺口3 .3萬人,而隨著珠海市產業轉型升級,截至2015年上半年,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又增加了5 .24%,缺口已超過10萬人。盡管珠海當地所有技工培訓機構“開足馬力”,但所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依然是“杯水車薪”,有企業為焊工開出月薪超過1萬的天價,居然還是應者寥寥。
按說,一個國家公務員月薪不到3000元的崗位,都能吸引數百甚至上千大學生的爭搶,對學歷文憑要求並不高的技工崗位,最低月薪已過6000元,理應有更多年輕人去追逐,然而,網絡調查和社會實際情況都與這種預想相反。無論大學生就業如何“難”,仍有超過98%的受訪者更傾向於大學本科教育,隻有為數極少的農村貧困家庭才願意報考技工學校。實際上,年輕人熱衷本科而不願學技工的原因,除了文憑光鮮、上升之路較寬外,更在於社會對技工的認同度過低,缺少相應的“社會附加值”,技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仍不過是“賣苦力的農民工”。
技工之所以少人報考,很大程度上在於技工成長模式過於狹窄,在現行社會體制下,技工的出路幾乎永遠被定格在車間第一線,無論月薪多少,繁忙的工作和無休止的加班,都會伴隨技工職業的一生,而某些技工崗位也是此一時彼一時,一旦某種產品被社會發展所淘汰,這一產品的工程技術人員也隨之被社會所冷落。
然而,對於擁有本科學歷的大學生就不一樣,除了文憑本身被社會認,同職業選擇更寬泛之外,上升的渠道更多,既可以成為企業高管,也可以步入從政官員。
表面上看,是社會對技工存在的偏見導致了技工人才的不足,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很重視技術人才的培訓和對技術人才生活待遇的提高,但付諸的實際行動和投入相比起其他領域卻遜色不少,尤其是對民營企業的技術人才,更缺少實際上的政策保障,並沒有給社會營造出一種尊重技術和尊重技術人才的氛圍。
要讓社會改變對技工的偏見,政府必須首先改變對技術和技術人才的各種觀念,切實把重視技術和重視技術人才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素,給技術人才身上增添更多的“社會附加值”,既要讓技術人才有高薪更要有職業尊嚴。未來的企業創新和經濟發展需要更多年輕技工的智慧和力量,隻有技工受到全社會的尊重,我們的工業企業才能夠贏得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