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三國需要像李克強總理強調的那樣“正視歷史”,但在一些負面議題領域難以找到合作基點的情況下,將爭議擱置或暫時冷凍,尋找面向未來的新合作點,才能在拓展地區共同利益的同時增進本國自身利益。
11月1至2日,李克強總理出席在首爾舉行的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第五屆中日韓工商峰會。中日韓領導人年度會議機制中斷三年半后重啟將如何影響東北亞復雜的國家間政治經濟關系,受到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初,“全球權力東移論”、“東亞引領世界經濟論”等觀點曾引發廣泛爭論。爭論雖然激烈卻並未持續太久,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東亞成為世界經濟新引擎和世界政治新重心的看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不過,在此期間,東亞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內部的次區域合作卻分化明顯:東盟引領的東南亞合作,在政治和經濟領域都在朝著一體化方向邁進﹔中日韓之間的經濟聯系雖然繼續加強,但中韓兩國與日本的政治關系都遭遇了寒流,甚至圍繞領土爭端和歷史問題發生了嚴重沖突。東北亞的“經熱”並沒能消弭因為政治隔閡帶來的國家間關系鴻溝。
中日韓三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和歐盟28國相當,佔到整個東亞區域的90%。在過去16年中,三國間的內部貿易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長,彼此均已成為重要的貿易投資伙伴。不過,如果三國間的密切聯系僅限於目前經濟領域的“單引擎”,那麼未來的東亞仍將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會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意義上的真正“地區”﹔沒有中日韓三個主要國家之間的全面合作,東亞不但難以成為世界經濟政治的重心,甚至連“重返世界”的提法都難以成立。
新世紀以來,“政冷經熱”一直是東北亞特別中韓兩國與日本之間關系的基本面貌。其中,“經熱”更多是國家間相互依賴加強的自然結果,而“政冷”除了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源於三國政府在形格勢禁之下的主動選擇。然而,當“經熱”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遇到“政冷”造成的瓶頸。在“單引擎”主導地區合作幾年之后,東北亞迫切需要政治經濟領域“雙引擎”的推動。
此次三邊會晤中簽署的《關於東北亞和平與合作的聯合宣言》堪稱是近年來東北亞最重要的政治文件。這份文件在序言部分即明確提出“本次領導人會議的舉行標志著三國合作全面恢復”,並在最后表示“期待日方接任2016年三國合作協調國”。這表明,中日韓年度首腦會晤機制將恢復正常,東北亞的區域政治生態也將隨著三國政治經濟全面合作的再度開啟得到重塑。
中日韓首腦會晤機制重啟於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且在日本強行通過新安保法不久之后恢復,顯然並不是因為中韓兩國已經和日本化解了在政治領域或歷史問題上的分歧。三國當然需要像李克強總理在會晤中強調的那樣“正視歷史”,但在一些負面議題領域難以找到合作基點的情況下,將爭議擱置或暫時冷凍,尋找面向未來的新合作點,才能在拓展地區共同利益的同時增進本國自身利益。這是基於三國未來共同利益的理智選擇。
中日韓三邊全面合作的再度起航也表明,在雙邊關系難以實現突破的情況下,“多邊主義”的價值往往會得到彰顯。正如在世界政治中的復雜糾葛不能影響各國在諸多全球框架中協商“全球治理”,東北亞的區域治理與合作也需要三國在多邊框架中共同推進。
在赴韓國參加三邊領導人會晤的同時,李克強總理還對韓國進行了正式訪問,成為繼去年7月習近平主席訪韓后,中國高層領導人對這個近鄰國家的又一次重要訪問。在雙邊訪問的同時參加重要多邊國際會議,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對外出訪的常態。在中日韓三國擱置爭議再合作的背景下,對於熟悉“三國志”游戲、熱衷於談論“三角關系”內國家間博弈的中國人而言,應當少一些“零和思維”,多一些合作共贏意識或“命運共同體”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