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扶老太又出“變數”,誰作了偽証?
背景:近日,安徽淮南師范學院一大學女生扶老太引關注。先是女生聲稱沒撞老人反被訛詐,且有一名網友為女生作証,隨后又有三名村民指証女生撞人。
新京報發表王磊的觀點:可以說,目前事實還不清晰,而可以感到樂觀的是,警方已介入調查,真相並不是遙遙無期。這樣的輿論反轉並不是第一次,兩年前,北京發生過一起外國小伙撞大媽事件,很多網友認為是外國人遭到了中國大媽的訛詐,但事后卻又証明,外國小伙的確撞倒了大媽,大媽平白受了委屈。無論是此案、彭宇案還是淮南師范學院案,最終都存在一定的輿論反轉。這已經証明,我們對老人訛詐的判斷存在誤差。事實不清不可怕,調查也需要時間,但可怕的是,一切還未水落石出,我們已經做出了自以為是的審判,就算官方最后的調查結果也改變不了這一點。“壞人變老了”的指責,正是利用了互聯網文化的反權威特質。這也許是一場不公平的輿論斗爭:老年人無法在互聯網上辯解和反擊,甚至無從知道網絡輿論中的污名化。與其說老人們摔倒在現實中,倒不如說,他們是摔倒在了網絡上。
中國青年報發表乾羽的觀點:新聞為何產生反轉?一個原因是:碎片化信息與刻板成見的結合。在自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得到加強,甚至變成即時性的——最好第一時間將信息公之於眾。同時,碎片化傳播成為習慣,很多信息未經核實或並不全面,也被廣泛傳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對象在公眾心中可能存在較為牢固的刻板成見,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見作用下,當人們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時,根本沒耐心作出理性判斷,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調動自己的刻板成見。於是,結論快速得出,這個結論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過於主觀臆斷。這為以后的新聞反轉提供了可能。一些記者和傳播者有時忘記了理性客觀的原則,在報道新聞時敏銳地捕捉到了社會焦慮,並且通過選擇性報道不斷刺激這種焦慮,以期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一旦這種選擇性報道失實,記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傳謠者,就是一個破壞者。這顯然違背了記者的職業道德。
小蔣隨想:這事還未蓋棺定論,但從一些媒體發文來看,某些人似乎又作出“逆轉評判”。如果說事件之初,許多人同情女生、質疑老太訛人是偏見與不理性的話,那麼現在一些人轉瞬“變臉”、聲稱“真相逆轉”就理性了嗎?至少在目前,雙方都有証人,女大學生的証人到派出所做了筆錄,老太的証人拍了視頻。作為旁觀者,在沒有証據的情況下,敢說哪方的証人作了“偽証”?既然開始意識到“我們走得太快,靈魂都跟不上了”,何不少安毋躁等一下“水落石出”?快餐式閱讀、盲從性跟風、情緒性發泄、轉瞬間變臉,身處其中的人們究竟是收獲了快感,還是被他人和自己愚弄,抑或是已然麻木?還有一點必須指出,輿論場習慣訴求是與非、黑與白、涇渭分明,但生活中有一些事“是中有非,非中有是”,這不一定是有人故意混淆,而是有些問題本來就是復雜多元的。正因如此,法院在判決一些案件時會按責任比例裁決或調解。
“批評報道也是主旋律”應該說給誰聽?
背景:9月14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王雁飛,第一次與媒體召開懇談會。會上,王雁飛說:“我到四川4個月了,感覺媒體的思想還不夠開放,因為4個月了,批評報道一篇也沒見到”,“批評報道同樣是主旋律”。
新京報發表陳小二的觀點:四川新紀委書記上任4個月,一篇批評報道都沒見著,這說起來有點搞笑。難道說,在這4個月裡,當地官場就無半點違法亂紀之事發生?所有的行政機關就無一星半點兒“慵懶散”之風?將“批評視為主旋律”的觀點,在諸多官員群體中,並未廣泛形成共識,而能像王雁飛一樣容得下批評之聲的官員似乎也並不多。事實上,一些人至今還視批評報道為洪水猛獸,認為批評報道是給官員與當地官場抹黑,是在給自己找茬,甚至將對批評報道的抵觸心理轉嫁到記者身上,不就有領導干部常說“防火防盜防記者”嗎?“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對為政者而言,媒體的批評不是在添亂,批評報道也不是在找茬,而是發現問題,維護民眾的正當權益,並以期改正問題。希望有王雁飛一樣認識與胸襟的官員越來越多,他們能夠真正認識到批評的力量、真實的力量。
小蔣隨想:在我看來,王雁飛更應把“批評報道同樣是主旋律”講給宣傳部門的人聽。畢竟,地方媒體報道哪些消息,常常要由地方宣傳部門“把關”。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如果地方宣傳部門認為某篇報道對地方形象不利,會指示當地媒體“刪除”。受本地宣傳部門的領導,地方媒體往往也不願去惹領導“不高興”,因而一些“敏感”的話題在報道選擇時就被“篩除”。所以,即便出現批評報道,往往也是源自異地媒體或“網友曝”——權力觸角管不到,某些人才敢曝料。另一方面,即便紀委書記表示“批評報道同樣是主旋律”,其它行政者心裡是否認同也得兩說。有人可能覺得“家丑不應外揚”,有人或許心中“有鬼”怕被揭露,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明裡暗裡地對批評報道起“反作用力”。能否克服“反作用力”,也是批評報道能否在主流媒體出現的關鍵。
![]() |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