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羊城晚報:教師節,我們該如何向老師“表示”?

何龍

2015年09月10日14:37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教師節,我們該如何向老師“表示”?

過去,在教師節裡向老師“表示”不成為問題,隻要給老師寫封信,寄張賀卡,打個電話,發條短信,來個問候……都可以算是“表示”了。

但今天,在一些人看來,口頭和書面表示已不算真正的“表示”了。因此這一天一般會成為家長和學生撓頭的一天:要送什麼禮物給老師?是送輕禮還是送厚禮?別人會送什麼禮物給老師?……

正像昨天《中國紀檢監察報》的報道所說,一邊是家長苦惱送不送禮、送多少,一邊是老師糾結收不收禮、怎麼辦,各有各的為難。家長苦惱、老師糾結,國人尊師重教的傳統,正演變成一道令人焦慮的考題。

家長和學生的憂慮來自送不送禮可能招致老師對學生的不同待遇。尤其是中小學生,老師的偏愛或偏不愛,關系到學習成績,關系到能不能考上好的中學,能不能考上大學。如果說進名校是“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跟老師搞好關系則是“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助跑線上”。

中國的教師節是30年前設立的。30年來,除了貧困地區之外,教師無論物質待遇還是精神待遇都有所提高。收入的提高,工作的穩定,加上一年有兩個假期,使教師成為多數人羨慕的職業,一些人甚至連找配偶都把教師作為條件之一。正因為這樣,教師們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一門心思要跳出校門,而且一些人還削尖腦袋想擠進校門。

但問題來了:當教師的待遇還不盡如人意時,學生和家長不用操心如何以物質向老師表示尊敬﹔而當教師的待遇提高之后,學生和家長為什麼反而為教師節如何“表示”煞費苦心?

這顯然是社會風氣帶來的價值變軌。多年來,社會流行“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的“禮尚往來”風氣。這個“禮”的涵義已由過去的“禮貌”“禮節”悄然變成了“禮物”。求人、辦事、示好等等,無不以禮物開道﹔禮物越貴重,道路就越暢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物質定義“敬意”、“好意”和“情義”的價值觀念。在某些人眼中,老師也是人,未免也會受到這種價值觀念的左右。

個人價值觀念的改變往往隻影響一點,但教師價值觀念的改變則會影響一片。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常常關聯著三種“意象”:一是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二是像辛勤培育花朵那樣關愛學生的“園丁”﹔三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如果教師“三觀不正”,那傳的將是什麼道?授的是什麼業?豈非越解越令人迷惑?不合格的“園丁”,培育出來的將不是花,而是草﹔而變樣的“蠟燭”,連自己都點不亮,又如何照亮學生?

當然這只是“如果”。實際上,多數教師並非都以物質定義區分感情,有些時候,父母在教師節前后的糾結,只是由己及人的個人價值糾結,不代表老師的本意。

在教師節前夕,廣東實驗中學初中部學生會發起了給老師寫三行“情書”的活動。在短短兩天時間裡,學生會已收到了數百封寫給老師的“情書”。省實老師吳薇薇說:“我收到一大沓情書,這是我從教12年來收到的最特別的禮物。”

面對學生“我在漆黑的夜裡摸索著/突然發現/你就是前面的路燈”這樣的“情書”,真正的老師,還會苛求其它物質的“表示”嗎?

分享到:
(責編:張雨希(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