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九三大閱兵:“三位一體”宣示中國意志

2015年09月04日10: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圖為空中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圖為三軍儀仗隊。中新社記者 趙振清 攝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題:九三大閱兵:“三位一體”宣示中國意志

中新社記者 沈嘉

9月3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到來之際,北京天安門舉行新中國的第15次閱兵式。

這次閱兵,可以說是國容、軍威和民族精神“三位一體”的展示。其中的首要考量,是以外界易於感知的方式,傳遞中國的和平理念,表達國家意志和價值訴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3日的講話中說,“為了和平,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

這三個“永不”,是中國對本國價值觀的鄭重宣示,也是對外界關切議題的積極回應。今天的閱兵觀禮台上出現的外國“朋友圈”,顯示出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立意和態度的支持。

其次,閱兵還是展示“國之重器”和軍容軍貌的重要舞台。通過先進的裝備和嚴明的隊列,一方面體現國防軍隊現代化等改革行動的績效﹔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國力量,表明中國有能力捍衛國家利益,捍衛民眾的和平與安寧。

第三,給歷史遺產賦予新的話語表達,以之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國家共識,是舉辦這次閱兵式的另一重要出發點。

可以說,這場“亦祀亦戎”的大型儀式,不僅是對國家經濟和軍力等成就的自豪顯露,還具有公共歷史紀念活動的厚重意義。

在閱兵式中,不同身份的受閱人代表登場,是實現歷史和現實要素對接的重要一環。三個“首次”反映出這一方面的考量:一是首次設計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游擊隊等英模部隊代表編組受閱﹔二是首次組織抗戰老戰士,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參加閱兵﹔三是首次安排了部分國民黨老兵受閱。

以上安排,充分體現了對普通歷史參與者的敬重,對愛國主義的推崇,也體現了中國官方主動從歷史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的努力。

這種國家級的儀式和場景,在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凝聚共識、信心與力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回溯至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在1984年舉行過打破常例的大閱兵。當年的大閱兵,是中國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首次展示自己的武裝力量,其背后的一大動因,是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鼓勁助威。

彼時,在“小平你好”所代表的活躍風氣下,領導者與民意實現了良好互動,為后來開展一系列具有魄力的改革措施奠定了基礎。

觀諸當今中國的發展,社會經濟改革和反腐敗行動取得階段性成績,國防軍隊現代化改革也在持續推進中,“深水區”的改革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本屆中共執政團隊以一場舉世矚目的公共儀式,構建國家性的精神場域,凝聚社會共識,可以為今后塑造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中國最高領導人宣布說,“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立時激起輿論的熱烈反饋。

這既是對中國“和平發展”宣示的呼應,也釋放出進一步推進軍隊深改的重要信號。“對一個節日最好的紀念,就是完成我們未竟的事業。”以此而言,閱兵式的結束並非盛宴落幕,而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開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近平對古語的強調,顯示出了中國高層居安思危、向著既定目標繼續奮勇前進的決心。(完)

分享到:
(責編:潘旭海、劉軍濤)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