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靖國神社的實質是什麼(望海樓)

謝 韞

2015年08月22日06: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靖國神社的實質是什麼(望海樓)

靖國神社究竟代表什麼意識形態?

對此,不但對日本文化缺乏了解的人,即便一些鑽研日本文化的學者也未必注意。基於這個原因,日本政府得以用“悼念陣亡者是各國都在做的事情,日本按照傳統習俗方式悼念陣亡者沒有錯”的說辭來混淆視聽。

例如,2006年,時任日本官房長官的安倍晉三在《致美麗的國家》一書中,就說參拜靖國神社系日本內政,系遵循傳統民俗的行為,不是宗教行為,並未違反政教分離原則。為強化正當性,安倍還征引美國學者觀點指出,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性質與美國總統參拜阿林頓公墓無異。

這是十足的謊言。

實際上,要了解靖國神社,首先必須搞清楚日本的“神道教”是什麼。

神道是一種侵略、擴張性的意識形態,它是作為天主教的替代物,伴隨著日本的排外和擴張野心而產生的。16世紀末,西方的沖擊和天主教在日本的廣泛傳播,迫使豐臣秀吉在滅天主教的同時,創新出替代性的、向全世界擴張的宗教意識形態,這就是豐臣秀吉版本的神道。

首先,他針對天主教國家奉耶穌為創世主的特點,將日本的“神”打造為萬物之根源﹔其次,憑借日本“神”的優越性,烘托日本為亞洲“中心”,以對抗號稱普世價值的天主教。在與天主教的對抗中崛起的神道,成為論証豐臣秀吉對內統治以及對外擴張的合法性的工具。於是,隨后就發生了日本侵略朝鮮的文祿、慶長戰役。豐臣秀吉的冒險以失敗告終,但作為對外擴張意識形態的神道,從此在日本扎下了根。

江戶時期神國思想的基礎就是以本居宣長、平田篤胤等日本國學家為代表的復古神道,復古神道認為中國的士大夫文明過於軟弱,應以武士道改造之。神道思想在江戶時期進一步發展為“藩(武士)”的意識形態。受其影響,在江戶末期西方勢力與幕府簽署不平等條約的背景下,吉田鬆陰等“神國論”的代表人物提出“失之於歐美,補償於鄰國”,並且培養了秉承該思想的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倒幕維新領導人和明治維新的重要骨干。

明治時期,神道這種以武力為基礎的擴張主義意識形態,外化為集天皇制和靖國神社為一體的戰爭裝置,使日本成為一架對外擴張的暴力機器。

二戰結束后,對日本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反思與清理並沒有完成。無論日本國內還是國際上,均是如此。在日本國內,丸山真男及其代表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代表著日本戰后思想的主流,他認為,16世紀以來,日本思想發展的趨勢是“走向理性”,其標志是儒教思想的通俗化,從而掩蓋了16世紀以來神道思想的崛起代表著擴張主義意識形態興起的實質,而神道才是日本理性意識形態的后盾。露絲·本尼迪克特則代表著國際上觀察日本的經典視角,其著作僅僅把神道視為日本文化乃至民俗的核心因素,從而得出了欲使日本接受美國統治,就必須保護乃至尊重日本文化,從而就要維護神道、天皇制的結論。

今天,我們必須對二戰以來的日本研究進行重新思考。實際上,神道是一種崛起於16世紀的具有強烈宗教性的戰爭意識形態,而天皇制和靖國神社則是這一意識形態的裝置。16世紀以來,在日本產生的神道意識,並不是真正的現代性意識。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學者)

分享到:
(責編:宋煦冬)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