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北青報:“狀元縣”教師爭考警察映照了什麼

2015年08月13日08:55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狀元縣”教師爭考警察映照了什麼

  在盛產高考狀元的甘肅會寧縣,去年11月啟動的一次警察招錄計劃,引得大批基層教師離崗,轉而成為公安戰線的一分子。此次總共招錄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來自教師行業。一次警察招錄考試,引發了會寧縣大批教師的跳槽,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人放棄了教師崗位?其中原因值得探討。

  教師集體跳槽的尷尬

  李清

  會寧縣公安局領導表示,很多教師考警察,還是因為從小就有當警察的夢想。但是,會寧縣這麼多教師“投筆從警”,追求更高待遇怕才是最重要的原因。縣公安局一位主任就以自己為例指出,同樣的工齡,他要比在其他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同學每月工資高出900多元。在西部貧困縣,900多元不是一個小數字。

  教師與警察幾百元或者更多些的工資差距,只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事情的表面,並非會寧縣上百教師轉行當警察的全部真相。事實上,教師從來就不是一個“來錢”的工作,甚至一直是清貧、奉獻的社會形象。但會寧縣有那麼多教師對自己的工作不滿,他們對自己的工作除了待遇之外,必然還有其他一些方面的不滿。

  首先應該是工作缺乏成就感。比如在已有中級職稱,且在縣城學校工作的教師咸月海看來,按照自己的職稱和將來的發展,工資並不會比警察低,但警察相對小學老師而言,“有氣勢,才是男人應該干的工作”,自己“在學校待久了,整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感覺工作很平淡,沒有勁兒”。還有許多考警察的教師對記者說“校園裡太封閉”、“教師工作辛苦、平淡”……“會寧學子滿天下”確實是會寧人的驕傲,可在會寧縣,“老師苦教、學生苦讀”,教師們能有什麼成就感?

  其次是缺乏向上發展的空間。有教師要報考警察,所在的鄉中心小學領導從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多方面,勸其繼續留在校園。可說句實話,領導的勸說注定是蒼白無力的。眾所周知,教師晉升有職稱和職務兩條線。可是在西部的鄉鎮學校,教師在評職稱上不佔優勢,很多人到退休隻能是中級職稱,職務的話,當上鄉中心小學校長才是股級,可又有幾個人能當上校長呢?雖然當警察未必等於當官,但至少在會寧縣許多教師眼裡,警察的地位要高於教師。

  還有就是想換個環境,教師們也缺少流動的機會。古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樹挪死,人挪活”,很多人都需要工作有新鮮感,否則會產生職業倦怠。在會寧縣轉行當警察的教師中,很多人就是“想換換工作和生活方式”,“趁有機會去感受校園以外的生活也很好”。他們之所以會“扎堆”報考警察,並不是因為警察是最好的轉崗對象,而是根本就沒什麼其他可選擇的機會。

  會寧縣一下就有一百多名教師“跳槽”,也暴露出了相當的尷尬。很多領導都說過,要讓教師成為最受人尊敬和羨慕的職業。雖然說會寧縣一向尊師重教,但當地的教師尤其是鄉村學校的教師,所從事的顯然還不是最受人尊敬和羨慕的職業。要提高教師工作的吸引力,而不是讓教師多想著“感受校園以外的生活”,除了要切實採取措施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以外,還要加快對教育工作的改革步伐,讓教師在工作中能獲得更大發展和成就感。

  “教師離職潮”不必解讀為行業悲情

  畢舸

  171名教師轉行,看似數量眾多,但會寧是教育大縣,全縣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僅教育行業就有八九千人,從比例上看,這次轉行的教師僅佔總數量的2%左右。在任何一個行業,2%的人員流動率都不算高。

  而此次171名教師離職,又在於“天時”。當地公安機關大規模招人,而門檻設置為“鄉鎮(街道)、縣區機關事業單位佔用事業編制的在職財政供養人員﹔基本條件包括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這就基本隔絕了社會人員或非在編人員報考的可能性。作為佔會寧在職財政供養人員大頭的教師群體,本身在學歷、知識等綜合素質上相對較高,也更容易受到公安部門青睞。兩相結合之下,才會有如此多的教師選擇內部流向公安機關。

  此外,所謂收入偏低導致老師離職,其實是一個很難衡量的參考標准。會寧在編教師的收入,肯定比非在編教師高,恐怕也不低於當地大多數職業。即使與補貼多一些的警察相比,如果將教師所擁有的假期、能夠在外兼職授課賺取外快等因素,與警察長時間加班、作息不穩定等特性進行對比,從性價比來考量,警察多出的補貼就未必具備了很強的吸引力。

  其實,如果171名教師跳槽,選擇了不同行業,而不是集中於此次當地公安機關的人事招考,也就不會凸顯出其集中流動的特征,更不會讓人產生種種聯想,將其解讀為當地教師“離職潮”背后,是否隱含著某些特殊因素。

  當然,171名青年教師同時離職,確實給當地教育體系短時間內帶來了一定沖擊。但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走的都是青年教師,就在於年輕人對於工作乃至人生的選擇,還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們願意嘗試新的工作,也有能力去承擔轉型成本。何況此次公安機關招考,本身就屬於在編財政人員的內部流動,風險較低,收益可能會更高,因此出於經濟人理性,年輕教師轉型做警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對於“教師離職潮”事件,不必過度解讀為行業悲情。除非是當地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離職趨勢一直持續,如此才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去反思,是否在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個人待遇及其他權益保障上存在諸多缺失,導致了人心不穩流動加大。否則,單憑一次機緣巧合的“171名教師轉型做警察”個案,就此得出當地教師行業出了問題的結論,甚至以此來哀嘆所謂教師職業理想的破滅、教師權益保障的薄弱等“大”議題,顯然是用力過猛,偏離了事件本質。

分享到:
(責編:張雨希(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