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羊城晚報:“印度制造”接棒不是威脅是雙贏

張敬偉

2015年08月11日14:20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印度制造”接棒不是威脅是雙贏

“印度制造”開始接棒“中國制造”?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中國台灣的富士康似乎給出了確定的答案。據中國廣播網消息,8月8日,富士康和印度簽約,將向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5年投資額50億美元(約310億人民幣)。

富士康,一直以來既是中國內地招商引資的重點對象,也因為其高強度作業制度被批為“血汗工廠”。如今,富士康盯准了另一個新興市場印度,這家代工企業的新選擇激發了人們的聯想。

中國輿論關注的是,“中國制造”怎麼了?隨著中國勞動力價格的攀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市場不可持續。產業轉移至勞動力價格便宜的新興市場不可避免。此外,中國也面臨著主動的產業轉型升級,變低端制造業為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就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規劃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目前,“中國制造”也面臨著轉型期的尷尬和陣痛。老的制造業在轉移,高端產業跟不上,就形成了產業空洞期。來自海關的進出口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下降8.8%。其中,出口下降(同比,下同)8.9%﹔進口下降8.6%。從進出口雙降,可以看到中國外貿所面臨的現實。而且,支撐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的電子計算機和紡織品服裝兩大產業的加工貿易也出現了下滑的跡象。

產業轉移並不可怕,但是,高端制造業沒有形成規模,低端產業形成轉移效應,而且轉移到和中國有競爭的印度等新興市場,難免會讓人擔心。作為“金磚國家”成員,中國經濟處於新常態,俄羅斯和巴西受困於能源和資源價格的低迷,南非在后危機時代的經濟一直不景氣。印度在某些西方機構的眼中成為了新興市場的領頭羊,該國總理莫迪是印度“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這位被視為“印度鄧小平”的改革者,在印度邦行政長官任上,因借鑒中國廣東式改革開放,他治下的古吉拉特邦成為印度經濟發展最快、行政效率最高的地方政府。

莫迪當選為印度總理,印度人希望莫迪能把古吉拉特邦的治理經驗推廣到全印度,使印度成長為中國一樣的成功國家。在印度媒體和民間,對中國雖存瑜亮情結,但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卻是心向往之。

中國有中國的優勢,印度有印度的特長。中國的優勢是基礎設施完善,全球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廠”地位,使中國維持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提振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貿易實力。印度的特長是軟件業發達、英語國家優勢和一定規模的中產階級階層。

兩國共同的特點是人口眾多,即擁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人口紅利。中國制造業大國地位的鑄就,除了政策因素,人口紅利的釋放發揮了主要作用。當中國勞動力價格提升,中國制造業也迎來轉型期。反觀印度,卻迎來招商引資的機遇期——勞動力價格便宜首當其沖,基礎設施需求宏大緊隨其后,莫迪政府政策到位,加之印度本來的產業優勢,“印度制造”接棒“中國制造”就並不令人驚奇了。

不僅富士康敏感地捕捉到投資印度的良機,中國本土的華為、中興和小米等智能手機廠商也都將印度視為投資熱土。

對於龍象之間的產業轉移和制造能力,西方各大機構對印度頗為看好。認為到2016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將超過中國,再假以時日,印度經濟總量有望接近中國。

可是,中國也不必因此而緊張。畢竟,中國的現代化走在了印度前邊,勞動力價格攀升也是現代化的成果。何況,產業從高端市場轉移到低端市場,也符合市場規律。和印度相比,中國亟需的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質的提升,而非低端制造業聚集的量的維持。印度,目前還處於對低端產業飢不擇食的吸納階段。

更關鍵的是,中國資本和產能不是從中國市場的恐慌性逃離,而是“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全球化深耕。中國資本和產能走出去,將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國產業的全球影響力,也是涵養國家軟實力。

同為“金磚國家”成員,中印在“兩行一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均有密切合作。“印度制造”承接中國產能產業,不是威脅是雙贏。

(作者是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分享到:
(責編:張雨希(實習生)、王倩)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