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又上餐桌,兩部委連發四文嚴查禁藥濫用。國家食藥監總局28日的一紙公告撕開了肉制品銷售行業隱匿的亂象,含有沙丁醇胺 (俗稱“瘦肉精”)、氯霉素等禁用獸藥的畜禽肉又擺上了消費者的餐桌。(7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
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家特別關注的問題,之前的“僵尸肉”事件,才一度引起了社會各界高度的重視,如今又出來一則“瘦肉精”的消息,我們不禁想問食品安全到底應該怎麼破?為什麼在監管下還屢屢爆出這麼多的食品安全問題呢?
大家都知道,我國不斷出台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從飼養到屠宰,從運輸到進入市場和食品加工企業,要經過五六道關口,各種証照、檢測手段悉數上場。但是在嚴打之后,稍有鬆懈,“健美豬”就會活蹦亂跳,“瘦肉精”就會卷土重來。這些都緣於打擊不力、監管失聰。
首先,瘦肉精存在暴利。保守估計,瘦肉精生產、銷售總的毛利潤率超過500%。所以“瘦肉精”才說商家獲利的法寶。其次,我國動物檢疫力量嚴重不足,在上億頭豬面前多部門的農業與動物檢疫部門即便有數千人在也無可奈何。再者 “瘦肉精”檢測成本高,檢測部門檢測不起,往往隻能是“抽檢”,這就面臨一個被發現的概率很小的問題。
所以,要整治食品安全問題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建立一個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逐步實現責、權、利相統一的現代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建立健全食品檢驗、監測體系﹔二是要加大不法商家的懲治力度,堅決用法律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三是消費者要加強辨別真偽的能力,要仔細辨別肉質的好壞,這樣才能有效防止“瘦肉精”流入市場﹔最后,政府監管部門要依法辦事,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杜絕權利尋租。隻有這樣,消費者餐桌安全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