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羊城晚報:新媒介時代的“誘拐”與“反誘拐”

何龍

2015年07月14日15:22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新媒介時代的“誘拐”與“反誘拐”

“我們互加微信吧。”“來,我們掃一掃。”這已經成為當下人們見面時的招牌動作。

“掃一掃”是掃微信的二維碼。一旦互加了微信,你就可能在朋友圈裡看到所有朋友的行蹤,以及他們的原創文字、圖片作品和轉發的有趣或無趣的東西。當你被拉進各種各樣的微信群后,這樣的文字與圖片就更讓你目不暇接了。

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的微信催生了一大批信息轉手和原創作家。昨天,新快報用4個版介紹了微信朋友圈“爆屏”文章是如何生成的。

微信本來是一個局限於“朋友圈”傳播的封閉式社交媒體,但從報道中我們看到,依附於這個封閉式媒體的一些微信公眾號,其粉絲可以突破20萬,平均閱讀率可以達到9萬左右。

微信不聽行政命令的使喚,暫時亦沒有像博客和微博那樣的后台強勢推薦。要把信息轉到圈子之外,內容與形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些粉絲多、閱讀率高的微信公號,從標題、形式到內容,都在追逐新奇、有趣、想象、角度、觀點、地氣等等。他們甚至用心研究傳播的時段——在不同時段發布不同的內容。

媒體人常把新聞的嗅覺與狗的嗅覺做類比。這些操作微信公號的自媒體人的嗅覺比傳統媒體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目光炯炯,時時都在捕捉用戶的興趣與愛好,並做出適時的調整。

在蠟燭照明以及紙質傳播時代,閱讀是靜態的,沒有太多的干擾。我們不難想象,匡衡在鑿壁偷來的一線光束下閱讀,他的注意力將會怎樣的集中。但在網絡時代,閱讀是動態的,面臨來自多方的干擾而無法聚焦,視線常常被誘拐而一去不復返。

無法聚焦的閱讀造成一個新的傳播語境,可能被忽略和隨時中斷的傳播,要求在傳播的開端就要抓人眼球,在傳播的中端還要環環相扣,隨時給受眾上緊注意力的發條。常被誘拐的注意力逼使作者不斷提高信息的張力,同時提高敘述和形式的誘惑力。

幾乎無死角的網絡快速傳播,令現實中任何奇葩人物與雷人事件都得到直播,讓人感到現實比戲劇更具戲劇性,比傳奇更有傳奇性。這使受眾對信息有了新的期待,對推送提出新的要求。

如果說閱讀印刷作品是單向度的話,那麼閱讀網絡作品則是多向度的對話: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之間都可以隔空對話。這決定了網絡創作要具備即時性、話題性與參與性。

網絡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誘拐與反誘拐的過程。“打拐”的過程實際上是追捕注意力的過程。為了讓用戶一見鐘情,網絡“標題黨”應運而生。像《二貨遇到二逼,不笑你打死我》、《妹子在辦公室這樣玩,笑瘋!要火的節奏啊》、《老爸應酬太多,女兒發飆教育老爸,太萌了∼∼哈哈哈哈哈哈》、《宋小寶最新爆笑小品<搶劫>,快笑出腹肌了!》、《敢看完的都是真男人,有能耐你挺10秒別笑!》這樣的標題,會讓一些傳統媒體人感到“三觀盡毀”。

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習慣不習慣,新媒體時代就是這麼任性地在潮卷著我們。我們如果還像過去那樣用宣傳灌輸的方式強推政策號令、思想觀念和新聞信息,那麼推力越大,后坐力也越大,其結果一定是把受眾推向相反的方向……

(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