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皮諾切特將軍在智利實行了經濟自由化改革。現在智利人均GDP已超過2萬美元,初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智利憑著較徹底的市場化改革,擺脫了“拉美陷阱”魔咒。
最近,拉美各國頗受國人關注。
而避免“拉美陷阱”的聲音,也一直伴隨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從人均GDP3000美元開始,這種聲音就沒有停止。拉美國家經濟出現停滯,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現在中國人均GDP將近7000美元,魔咒似乎將成現實。拉美陷阱的真實含義是什麼,難道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經階段?
“拉美陷阱”通常的說法是,落后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貧富差距拉大,階層矛盾叢生。如果其轉型難題不能解決,經濟則可能陷入停滯,具有類似含義的說法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只是某一種現象的描述,而不是規律。所有發達國家都是從貧窮發展而起的,多數都沒有面臨困惑。20世紀初美國一躍成為發達國家,是在繁花簇景、眾望所歸下實現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崛起,當時國際輿論隻有驚嘆,有誰擔心他們會突然垮掉?為何唯獨拉美國家步履維艱呢?
原因沒那麼復雜,上世紀下半葉拉美國家的經濟政策普遍出現了問題。在對外貿易,他們實行“進口替代”戰略,大多數產業閉關自鎖,扶植“民族企業”,這些企業多數是國企。為換取必要外匯,多數拉美國家淪為單一的資源型國家,經濟狀況隨資源價格起落,本國工業健全而低效。在選舉制度下,政黨傾向許下動聽的承諾,通過借債和通脹來提高福利。這就不難理解,從1970到1990年代拉美國家總在惡性通脹和主權債務危機之中循環往復。
拉美國家經濟發展有很多優勢,比如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尤其年輕人眾多。在解決溫飽奔小康階段,這些優勢很容易轉化成生產力,形成規模巨大、生機勃勃、但是骯臟混亂的大城市。如果有自由的市場環境和穩定的經濟政策,這些城市將持續發展,帶動國家經濟起飛。貿易和勞工保護抑制了企業生長,培養了眾多工會團體,階級對立到處蔓延。惡性通脹和債務危機周期性地摧毀經濟,年輕人無所事事,成為革命和戰亂的源頭。比起很多國家,拉美算是幸運的了,他們沒有落到純粹計劃經濟的陷阱裡,不過長期陷在半市場半計劃的泥潭裡,也是夠倒霉。
當然,不是所有拉美國家都如此不幸。1980年代智利發生政變,皮諾切特將軍在弗裡德曼影響下,實行了經濟自由化改革。大量國企被私有化,通貨膨脹被抑制,全國市場對接到全球貿易中。在很短時間內,智利經濟就觸底反彈,並在1990年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明星。現在智利人均GDP已超過2萬美元,初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智利憑著較徹底的市場化政策,成功擺脫了拉美陷阱的魔咒。
觀察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基本沒什麼秘密可言。一個穩定的國家,隻要實行自由市場政策——具體而言表現為高度尊重產權,政府不干預經濟,實行自由貿易,抑制通貨膨脹,無論這個國家的稟賦如何糟糕,總能取得不錯成就。相反,如果實行反市場化的政策,無論是計劃經濟、干預主義、福利主義,經濟發展通常要停滯下來,甚至發生倒退。20世紀阿根廷從發達國家變成發展中國家就是很好的例証。
最近十幾年歐洲和日本發展緩慢,甚至出現“歐洲病”“日本陷阱”的說法,就是因為新舊反市場制度抑制了經濟發展。隻不過它們經濟已十分發達,引發社會問題不那麼明顯,很多人不以為然罷了。
□陳興杰(人文經濟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