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北青報:戶籍制度改革“錢”從何來

潘洪其

2015年05月29日09:45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戶籍改革的千難萬難,關鍵就是要大力充實社保基金,真正把社保體系做大、做實。應將國企分紅、國有股轉持、土地出讓金、外匯儲備等國家收益的一部分用於充實全民社保賬戶,不斷夯實社保基金,增強社保體系對全體居民的持續保障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日前批轉的《關於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均提出“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份正式出台本地區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多地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的時間表,並明確建立落實居住証制度。穩步推進的戶籍制度改革,又一次站在了輿論關切的焦點位置。

以城鄉二元結構為基礎的戶籍制度,是上世紀50年代與計劃經濟體制同時建立起來的社會管理制度。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傳統戶籍制度妨礙勞動力自由流動、影響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的弊端日漸突出,戶籍改革的壓力越來越大。戶籍改革到底難不難?如果說不難,為何調研、試點了這麼多年,遲遲難有突破性進展?如果說難,那麼難點到底在哪裡?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始終都是無法回避的。

建立居住証制度是戶籍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去年12月國務院法制辦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居住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居住証持有人可與當地戶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平等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並可逐步享受同等的就業扶持、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社會福利、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的資格等權利。可以設想,以居住証制度為依托,外來人員與城鎮居民在勞動就業、子女就學、住房保障、醫療社保等方面逐漸實現平等平權,城市戶口所承載的多種待遇和保障上的“特權”,就將逐漸淡化、減弱以至最終消失,城鎮居民和外來人員之間的權利鴻溝終將填平。

厘清了基本的思路,也就知道了戶籍制度改革的難易所在。說戶籍制度改革很“容易”,是因為戶籍制度最本原的功能就是居民戶口登記,即不論居民是農民、農民工還是城鎮居民,都按照統一的標准進行戶口登記,以記載其姓名、年齡、籍貫、職業、住所等實際狀況。從回歸戶籍最本原功能的角度看,戶籍制度改革的確非常容易,甚至容易到隻需宣布取消農村戶口、統一登記為城鎮戶口就可大功告成。當然,戶籍制度改革遠非這般“容易”,否則何至於現在仍在努力尋求突破。

而要說戶籍制度改革之難,難就難在必須要有足夠的社保資金,才能逐步填平城鄉兩種福利體制的差距——在城鎮,要保証城鎮居民原有的社保待遇不降低,並能視具體情況有所提高,同時為外來人員提供同等的社保待遇﹔在農村,加大公共財政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保的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村居民的各項社保待遇,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均等化。

戶籍改革的千難萬難,關鍵就是要大力充實社保基金,真正把社保體系做大、做實,使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能夠在基本均衡的社保待遇的支撐下,從“二元戶口”發展為“一元戶口”。充實社保基金的錢從何而來?宏觀而言,要通過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創造更多財富,增加政府財力,增加財政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和對社保賬戶的補貼﹔具體而言,應將國企分紅、國有股轉持、土地出讓金、外匯儲備等國家收益的一部分用於充實全民社保賬戶,不斷夯實社保基金,增強社保體系對全體居民的持續保障能力。

在不遠的將來,當社會保障實現了全國統籌和城鄉基本均衡,居民可以帶著自己的“社保待遇”自由流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主要通過經濟因素、資源承載狀況而非行政手段對居民流動進行合理調節,戶籍吸附權利待遇的功能就可以不斷弱化、淡化,最終定位於居民戶口登記的單一意義,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務就算完成了。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