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內地,提起香港,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光彩熠熠的東方之珠,美景如畫的維多利亞港,而是非法“佔中”,暴力“趕客”。
的確,我們從媒體上看到,那些戴著口罩的青年,情緒激動地大喊大叫,甚至動手動腳。這一幕幕,不能不令內地同胞揪心,讓打算到香港一游的內地游客憂心。
不過,正如成功處置非法“佔中”一樣,香港警方對暴力反水貨客人士也毫不手軟,秉公執法。更重要的是,事件發生后,對暴力趕客者,全城一片討伐聲。即使是“逢中必反”的反對派內激進角色,也跳出來與之劃清界限,絕對不敢為暴力分子張目。
這說明,雖然近來丑劇一出出上演,媒體上炒得紛紛攘攘,但香港依然是一個法治社會。遵守法律是底線,尊重他人是共識。事實上,3月份之后,香港再未發生過類似的暴力趕客事件。發生非法“佔中”、暴力趕客事件之后的香港,和此前的香港並無什麼不同。國際知名旅游網站最新評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香港排名亞洲第6,遠超新加坡、東京、首爾等其他亞洲大都市。這裡有東西交匯的文化,高效廉潔的政府、四通八達的公交網絡。東方之珠,魅力依然。
筆者已在香港工作、生活數年。經歷了香港出台奶粉限帶令、叫停雙非孕婦產子、收緊一簽多行等政策變化。一開始,我聽到香港出台這樣的政策,第一反應都是“憑什麼呀,歧視內地人!”但是當你試著把自己轉換為一個居住在上水的本地人,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就會發現,地鐵上帶著大件行李橫沖直撞的水貨客,的確實實在在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兩地的交往越來越多,這對香港和內地都是機遇。但伴隨而來的,必然有或大或小的摩擦。首先,我們要承認問題的存在。其次,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比如水貨客問題,可以建設邊境購物城,也可以調整“一簽多行”政策。但任何意氣用事的行為、情緒激烈的言辭,都隻會壞事。兩地之間,應當多看長處,多一些贊美感恩,少一些斤斤計較,對缺點也應直言不諱,共同改正,而非冷嘲熱諷,肆意夸大。所謂同胞之情“血濃於水”,意義正在於此。
內地人不要因為零星的“趕客”事件,而對香港心存芥蒂,反而更要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與香港同胞心平氣和地交流、溝通。甚至去水貨客雲集的上水、屯門,感受一下香港基層的風土人情。相信香港市民也不但歡迎內地同胞來旅游、購物,更希望與內地人交朋友。
丑化、妖魔化內地,是香港一些媒體一貫的“吸睛”手法,一個個聳人聽聞的消息,半真半假,沒到過內地的香港市民,說不定還真被他們嚇怕了。內地的媒體不能學香港媒體這一套,內地的老百姓也要擦亮眼睛,看看真正的香港是什麼樣子。兩地民間情緒對立,其實正中某些人下懷。
當然,限帶奶粉、禁止雙非產子,收緊一簽多行等等政策改變,如果香港能提前通過媒體做好解釋,取得內地老百姓的理解,將會大大減小政策推行受到的情緒抵觸。
梅州“橘子哥”和美國人馬特,因為一部被盜的手機而結緣,成了網絡紅人,近日成功“實現互訪”。一件尷尬事,卻轉化為增進兩地了解的契機。內地與香港,本就是一家人,希望兩地也有“橘子哥”和馬特,以親身互動來消除兩地的誤解,讓兩地百姓知道:內地餐館裡賣的,不全是“問題食品”,香港也不隻有“佔中”和“趕客”。▲(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