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價值,越是穿越時空,就越是讓人肅然起敬。“見到木麻黃,想起谷文昌”,雖然已經逝世34年,但是他仍然活在人民心中,正如那首為他而寫的歌:“又見裊裊炊煙/又見群群飛雁/你播洒一路春風/隻為百姓夢圓/又見如虹長堤/又見如黛青山/你拋卻一生名利/隻為百姓夢圓”……
直到今天,在福建東山,仍然流傳著“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習俗。一位共產黨的干部,在死后竟被稱為“公”,而且在崇尚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裡,竟然排在“祖宗”前面,可見谷文昌在群眾心中的分量之重。作家梁曉聲這樣形容,“是從照片上的他的眼中,看到了與照片上的甘地的眼中同樣質量的憂患和殉道者般的無怨無悔。”那麼,是什麼精神,令谷文昌為世敬仰?他的事跡、他的精神、他的情懷,對今天有什麼啟發意義?
那是他“心中有黨”的信念。其實,谷文昌的一生充滿跌宕起伏。患難見真情,磨難見本色,哪怕是在農村下放期間,他也沒有忘記共產黨員的身份,帶領村民攻克糧食難題,成為有口皆碑的“谷滿倉”。在逆境中,他總是告訴自己,“我是經過溝溝坎坎的人,但我始終堅定,任何時候都要相信黨,相信黨組織”。
那是他“心中有民”的情懷。看到民生疾苦,他內心如焚:“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麼!”解放初期,他冒著政治風險,把“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的建議,一項德政,贏得十萬民心。無論是在省城當官,還是在農村下放,他都以此自勵:“共產黨人要敢於面對實際,對人民負責。”
那是他“心中有責”的擔當。當剛剛種下的2萬多株木麻黃僅僅存活了9株,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滿懷信心地對群眾說:“你們看不是還活了9株嗎?有這9株,就有90株,就有900株、9000株。”他拿出“不制服東山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擔當,用14年的堅守,讓風沙彌漫的荒島遍地蔥蘢。
那是他“心中有戒”的自律。他當林業廳副廳長,家裡也只是添置了幾把藤椅、一張石桌,面對“怎麼不買木制的”的疑問,他的回答發人深省,“我當林業廳副廳長,家裡一下多了好幾件木家具,我怕別人說是揩公家油,以后別人還不都得跟著學?”哪怕是調到省城,他隨身隻帶兩個舊木箱和兩瓮咸菜。
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委書記的基本要求,更是各級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維度。今天,我們紀念谷文昌,不僅是為了緬懷和紀念,更是為了傳承與喚醒。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消除改革路上的艱難險阻,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轉型升級,在資源環境約束中扮靚“美麗中國”……我們時代需要更多谷文昌這樣的好干部,才能凝聚起攻堅克難的磅礡力量,才能匯聚起排雲而上的無盡能量。
這正如一位網友給谷文昌的留言,“願千千萬萬的良將涌現出來,帶領人民群眾在新征程上接連奏響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