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去日本看櫻花”引爭議,你咋看?
背景:“去日本花錢,中國人真的不知道羞恥。政府應該禁止人們去日本旅行”“看到馬桶蓋和櫻花的新聞后,變得很心痛。日本人一定對中國感到吃驚吧”“都是有錢人啊,要是自己從戰爭年代過來的,你們還去嗎”……近日,因中國游客赴日“賞櫻潮”,引來國內網友頗多負面評價。
北京晨報發表蔡輝的觀點:近代中日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歷史,直到今天,仍有一些日本人拒絕反省,對此確不應姑息,但眉毛胡子不能一把抓,牢記歷史,不是為了銜恨與報復,而是為了以史為鑒、共創未來。櫻花生在哪裡都是美麗的,故意視而不見、人為潑污,表面看似乎自尊自強,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不想讓大家一窩蜂去日本看櫻花,就應該把國內旅游做得更精致一點,服務水准更高一點,而不是動輒幾百元門票,誰降價就罰誰,處處人滿為患,從業者變著花樣宰客,出了問題想投訴還特別難,兩相比較,究竟誰更無恥?這真是消費者缺乏理性的結果嗎?
新京報發表劉思敏的觀點:日元大幅貶值導致赴日旅費便宜。2011年,1日元可兌換0.08元人民幣左右,而當下卻隻有0.05元人民幣左右,降幅達三分之一以上,中國公民赴日旅游的費用由此大幅度降低,具備相應消費能力的中國公民旅游消費群體大增。加之香港近期出現的對內地游客的謾罵事件,對於內地游客的情感是極大傷害。同樣具備旅游購物優勢的日本,實際上對香港的客源不可避免地產生部分分流、替代的作用。絕大多數中國游客的出國旅游都是從新馬泰起步,而今周邊國家的旅游產業也到了需要升級的階段,日本就成了最佳選擇之一。
小蔣隨想:朋友的媽媽退休后迷上旅游,用退休金一年出去一兩趟,十年八年下來,也走過不少地方。在講述國內外的美景之余,她的最大感觸就是“哪裡都是中國游客”。新、馬、泰、韓滿眼是“中國面孔”就不用說了,甚至有次去歐洲,她還碰上了原單位的老同事。“他鄉遇故知”雖是巧合,但也証明了當今中國游客足跡之廣之密。說到底,一些中國游客去日本不過是“走遍全球”的一站而已。日本右翼是一幫欺軟怕硬的混蛋,中國人不去日本不代表“強硬”,去不意味著“軟弱”。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強盛,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進步。隻有自己足夠強大,別人才會敬畏。
從“機關職業年金”看“不患寡患不均”
背景:國務院辦公廳6日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辦法》明確,職業年金所需費用由單位和工作人員個人共同承擔,單位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4%,由單位代扣,單位和個人繳費基數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一致。
京華時報發表徐立凡的觀點:“體制內”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具有相同的架構和繳費機制,就此而言,建立職業年金制度目的不是要造成新的不公,而是要推動進一步並軌。不過,制度設計上的並軌並不必然消除養老待遇差別。這種差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養老金缺口問題。“體制”內外基本養老金實施不同賬戶管理,由於“體制”內賬戶有更強的支付能力,因此缺口壓力遠低於“體制”外賬戶,這意味著“體制”外職工需要付出包括延遲退休在內的更大成本﹔二是年金的覆蓋率不同問題。企業年金的推廣受到企業成本上升的制約,除大型企業外,一般企業缺乏積極性,而機關事業單位推廣職業年金不存在障礙。對此,減免企業用工環節的稅負,與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用和職業年金后可以享受個稅延遲繳納政策,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如果借鑒國外經驗,按照一定比例將養老資金投放於全球市場配置,就可降低投資風險,從而減輕“體制”內外人員負擔。再如,職業年金在支付環節也應視同為“養廉金”,使之成為制度反腐的組成部分。
小蔣隨想:在收入問題上,發展中的我們應多做加法而不是減法。比如,鑒於企業養老金低於公職人員退休金,國家對企業養老金已實行“11連漲”,而不是降低公職人員退休金引發“均貧”。同理,職業年金制度的設立旨在縮小在職與退休的收入差距,不能因為某些企業對此不積極就說“不好”,甚至將公職人員職業年金也“拉下馬”。管理者與社會需要做的是敦促、扶持乃至倒逼社會企業努力解決員工的“退休之憂”。在此,有必要再次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它是一種消極的“我窮你也別想富”思維,並不是致力於公平公正,反而會將社會引向惡性循環。當然,也要警惕某些人仰仗權力大搞“先天下之樂而樂”,攫取和壟斷各種優質資源。上述兩種思維,其實是走向兩種極端。健康的社會需要的是理性的公正與妥善的平衡。實現這一目標固然存在難度,但改革必須啃下硬骨頭。我們沒法繞道走,改革更不可能揀“軟柿子”捏。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