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每日電訊:堅持穩中求進,深化改革開放

二論貫徹兩會精神推進“四個全面”

新華社評論員

2015年03月18日09:3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精神面貌要有新狀態。全國兩會拉開全年發展的大幕,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增強憂患意識,積極主動作為,切實真抓實干,把部署化為行動,就一定能把“任務書”變為“成績單”。

堅持穩中求進,前提是“穩”。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現代化,根本上要靠發展,必須有合理的增長速度。今年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適應了需要和可能,符合發展規律和客觀實際。隻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確保就業和社會穩定,為深化改革提供寬鬆環境,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

穩,不僅表現在宏觀政策上,也體現為預期和信心。今年,盡管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但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從剛剛公布的頭兩個月經濟數據看,經濟運行緩中有穩、穩中有快,特別是經濟結構呈現“三快三新”積極變化:服務業增長明顯快於工業,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長較快,消費發展勢頭明顯好於投資,新主體正在形成,新業態正在涌現,新動力正在孕育。目光放遠,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中國經濟巨大的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將進一步釋放和凸顯,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不斷涌現,就能有更多的發展主動權。

實現穩中求進,關鍵是“進”。看事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保持戰略定力,又找准發力方向。我國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耗能、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推動經濟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

“進”,就要把握新常態的大邏輯。我國經濟發展正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要著眼“雙目標”,堅持“雙結合”,打造“雙引擎”,通過加快培育消費增長點,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中國經濟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實現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穩”與“進”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既要穩住速度,又要調整結構,二者相互協調、統籌推進:宏觀政策上,既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還要更加注重預調微調和定向調控,用微觀活力支撐宏觀穩定﹔增加有效投資上,既要補齊公共產品和公務服務的短板,又要防止濫下猛藥增加無效供給﹔產業結構調整上,既要化解過剩產能,又要佔領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高地,積極壯大服務業。

下好“穩中求進”這盤棋,根本在於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不加快改革,穩難穩住,進也進不好。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隨著改革部署全面展開,一系列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破冰之舉正在推進。增強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力”和“助推力”,關鍵是把改革開放扎實推向縱深,既要讓改革成果落地,還要啃下更多硬骨頭:要抓住簡政放權的“牛鼻子”,追求大道至簡,讓權力不能任性,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

惟其艱難,方知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改革要走好“最先一公裡”,更要走完“最后一公裡”,給予百姓更多“獲得感”。促進改革落地生根,要矯正“改革拖延症”,沖破“中梗阻”,力戒為官不為,切實履行職責,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形成主動作為、蹄疾步穩的發展改革局面,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注入強大改革動力,交出一份為發展加力、讓人民受益的圓滿答卷。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