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羊城晚報:用改革杠杆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朱昌俊

2015年03月16日15:13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近一年來李克強總理的高頻詞匯。昨日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在回答記者有關“創業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市場的行為,政府為什麼還要操這麼大的心、用這麼大的力”時,李克強再度回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改革。

創業確是民眾自己的事,是市場的行為,在一個政府與市場邊界清晰而公平自由的市場環境中,政府確實不必對此太過“操心”。李克強總理將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定義為“改革”,顯然是指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創業、創新都還遠未成為一個完全屬於市場和民眾自己的事,還需要政府去“清障搭台”,並借助於機制體制的變革來激活創業創新的社會潛力。

簡政放權是此屆政府重點力推的改革之一。置於創業創新的語境下來看,以往過多的行政審批及繁重的稅負都令企業和創業者難以輕裝上陣,限制了社會的創新實踐。而一些本應由市場來調節的領域,政府也應及時退出,讓大眾與市場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創業創新的資源。

在取消或下放不必要的行政審批,放寬市場准入之外,改革更表現在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如對中小微企業而言,“鬆綁”還只是一方面,更需要以實際的財政與稅收政策來“扶上馬送一程”﹔再如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公平的創業創新市場競爭環境保駕護航。

改革更是一個觀念革新的過程。兩會期間就有媒體指出,當創新從“小眾”走向“大眾”,變化的不僅僅是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更核心的是如何培育適應“萬眾創新”的土壤。“小眾”創新,指向的正是過去政府對於創新思維與創新資源的壟斷,比如過度依賴國企和行政部門的“閉門造車”,而未意識到創新本應是民間、市場之事,導致創新的土壤貧瘠、基座不穩,缺乏源頭活水的涵養。

就此而言,創新由“小眾”到“大眾”,其中關鍵就在於更加相信與認可民間與市場的創新主體地位。正如李克強所強調的:(經濟)活力來自民間,高手在民間。事實上,也隻有實現了觀念上的轉變,相信市場與民間,把創新的空間真正還給市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真正實至名歸。

從《美國創新史》中,看看美國歷次經濟大變革的主要締造者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你會感到特別吃驚。他們當中有卡車司機、肖像畫家、修鞋匠、大學教授、海員、美發師、小商販、廣告員……這些或從側面印証了“高手在民間”。而從我國改革開放史來看,無論是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的破土,還是本世紀初互聯網行業的創新與“下海潮”,都堪稱民間創新創業的價值范例。

在經濟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視為是為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支撐。這其實包含兩個方面,首先,經濟發展需要從傳統的高投入與高能耗模式,轉化為以創新為驅動的高附加值模式。而個體創業創新所具有的投入小、回報率高特色,正是重要實現形式之一。其次,經濟升級版,更是指要形成一種“淘汰落后,保護創新”的經濟制度環境,讓創新來引導經濟的良性發展,從而形成經濟發展價值內核上的升級。

高手需要被發現,活力需要被呵護。在當前經濟環境與體制之下,推進創業創新,政府需要做的恰恰是一個“壯士斷腕”的改革者,革除舊有的機制體制,驅散沿襲的觀念霧霾,方能解放並激活被束縛的創新生產力,發現並激發被遮蔽的民間力量。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