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京華時報:倡導全民閱讀指令之外仍需涵養

舒天烈

2015年03月16日10:32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倡導全民閱讀指令之外仍需涵養

  全民閱讀,無法靠“指令”推進,也無法靠“市場”來實現。社會管理者能做的,無外乎兩點:一是進行倡導,二是創造條件。

  總理答中外記者問,是每年兩會的“壓軸大戲”。今年,在經濟、政治、外交等“硬問題”后,由人民日報記者提出的一個關於讀書的“軟問題”,讓這一年一度的記者會,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有人質疑,代表人民日報這樣一份有著極強政治性的“硬報”提問,不關注中緬邊境局勢這樣的問題,反而請總理談一談“全民閱讀”甚至是“讀書感受”,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這讓人想到胡適1922年寫的一篇文章。這篇名為《這一周》的評論說,“這一周中國的大事,並不是董康(當時的財政總長)的被打,也不是內閣的總辭職、也不是四川的大戰,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質調查所的博物館與圖書館的開幕”。其中的價值排序,倒是頗耐人尋味。

  在總理的記者會談到讀書,無疑會讓閱讀一事引來更多關注。而往年,除了偶爾傳出一兩篇不知真假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的文章讓人心頭一震外,就隻有4月23日這個“世界讀書日”能集中討論一下讀書的話題了。試想,如果不是記者提問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續兩年寫入“全民閱讀”的事兒,恐怕這四個字仍然會被淹沒在那些被認為“更有價值”的信息裡。

  雖然總理與記者都未明言中國人的閱讀狀況堪憂,但這樣的關注中,本身就隱含著類似的判斷。兩會上,一位建議設立“國家讀書日”的代表,引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數據,“中國國民人均每年紙質圖書閱讀量和購書量均低於5本,遠低於歐美國家,甚至是發展中國家”。而當越來越多人沉迷於不足140個字的微博段子,當越來越多人轉發著或濃或淡似是而非的心靈雞湯,當成功學、厚黑學、養生學的書籍大行其道,也難免讓人擔心,這樣的閱讀狀況,怎麼形成我們時代應有的精神氣質?

  有這樣一幅插畫,沒有書籍墊腳者,看到的只是花草藍天的宣傳畫﹔以少量書籍墊腳者,看到的是宣傳畫之上密布的陰雲﹔而以更多書籍墊腳者,才能看到陰雲之上壯闊的陽光。其實,中國傳統中讀書本就是為了“經世致用”﹔而在消費主義與物質浪潮的沖刷之下,讀書更成為一種奢侈品。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書籍成為思想的啟蒙、承載境界的提升,要讓全面閱讀促成國人心靈的壯麗日出,恐怕確實是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誠然,閱讀是一件相對私人的事。全民閱讀,無法靠“指令”推進,也無法靠“市場”來實現。社會管理者能做的,無外乎兩點:一是進行倡導,恰如在總理記者會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相關問題,恰如設立全民讀書日﹔二是創造條件,如讓出版市場獲得更有品質的繁榮,如讓圖書館成為點亮文化生活的窗口。唯有如此,才能涵養出一個真正的“書香中國”。

  本報特約評論員舒天烈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