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周俊生
市場沒有國界,但政府需要保障其所服務的民眾的民生需求,分清了這種責任,我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就可以作出基本的判斷。
在昨天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招待會上,獲得首個提問機會的英國媒體記者問,現在中國公民已是紐約、悉尼、倫敦等地最大的海外顧客群體,當地房價被明顯抬高,中國政府是否會擔心由此引發海外市場的強烈反應?今年中國政府是否會出台新政策來促進國內的房地產市場?
最近幾年,我們經常可以從網上看到這樣的新聞,來自中國的購房者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城市一擲千金購買豪宅,但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和准確性卻無從查考,根據這些模糊的信息,是不可能作出准確判斷的。因此,面對這個頗有挑戰性的問題,李克強坦率地表示:“這個可能還要做評估,我沒有這方面確切的消息。”這個回答是理性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公民赴海外留學、投資、就業和定居,中國公民在所到城市購房置業已屬平常之事,當地對此是歡迎的,因為這有利於它們在受到金融危機打擊后的經濟復蘇。其實,中國政府對外國公民在我國購房也是歡迎的,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就對這位外國記者表示,歡迎他在中國購房。
針對第二個問題,李克強介紹了中國政府今年在保障房建設上的目標,並明確表示政府有保障群眾基本居住條件的責任。
“住房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李克強的回答闡明了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中的行為邊界。對於政府來說,作為經濟問題的,就應當基本交給市場,而作為民生問題的部分,政府就必須負起責任。根據這個原則,政府隻要堅持做好民眾的住房保底就可以了,商品房市場到底如何發展,尤其是房價會怎樣,還是應該尊重市場自身規律。
但是,由於住房是最重要的民生物資,因此一國政府對外來購房需求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上月就表示,准備出台政策嚴格限制外國人在澳購置房地產,這正是基於政府對本國民眾住房保障的立場作出的反應。不管投機力量來自國外還是國內,隻要損害了基本的居住和改善需求,政府就有責任干預。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早已成為國際市場大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無論是中國公民在國外購房,還是外國公民在中國購房,隻要遵守相關法律,政府一般不可能出手干預,這也是市場經濟之下的一種原則。市場沒有國界,但政府需要保障其所服務的民眾的民生需求,分清了這種責任,我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就可以作出基本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