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北青報:中國經濟如何出拳?

 廖保平

2015年03月16日10:07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昨日閉幕,每年會后的總理答記者問都是“重頭戲”。總理答記者問釋放什麼信號、給國人怎樣的信心,歷來備受關心。看完今年李克強總理答記者會,中國是不是出現通縮和中國是不是最大經濟體兩個問題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

面對“被通縮” 我們有應對

有媒體記者問總理:中國已經進入通貨緊縮,也有一種說法說中國是通貨緊縮的輸出國。對此您怎麼看?

總理回答說:關於通貨緊縮,國際上對這個提法有多種解釋,比較一致的是一個國家的物價綜合水平持續出現負增長,我們國家CPI或者說物價總水平1月份是正增長,2月份還比1月份同比更高,所以不能說中國已經出現通貨緊縮。至於中國現在的物價總水平比較低,並不是中國向世界輸出了通縮。我們是被通縮,舉個例子,去年我們進口了3.1億噸的原油、9.3億噸鐵礦石,量是增的,但價格下來了,主要是因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對這種“被通縮”,我們有應對,也有進一步准備,當然我們更希望世界經濟能走出低迷,實現復蘇。

我認為總理對中國通縮的判斷是清醒而准確的,中國確實還沒有走入通貨緊縮的發展僵局。雖然PPI和CPI水平持續低水平,但畢竟一、二月呈正增長,且開始有好轉趨勢,困難也在可控范圍之內。

正如總理所言,我們是“被通縮”,因為中國經濟對外聯系不斷加強,許多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進口,CPI、PPI持續雙降多時,與國際市場上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價格下降有很大的關聯。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礦石、金屬等基礎性產品價格持續下降或在低位震蕩,國內資源產品也在下降。比如開車的人會明顯感覺到油價下跌,這在很大程度上拉動物價指數下降,尤其是PPI下行。PPI對CPI具有傳導作用,即生活資料出廠價格變化直接影響CPI的變化﹔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的變化,直接引起生產消費品的企業生產成本的變化,間接影響CPI變化。總之,PPI下行導致CPI下行,通貨緊縮壓力增大,這是一個由國際外部通縮傳導給我們的通縮,是被通縮。

政府顯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在公開市場進行正回購操作,並實實在在地降准或降息,就是意在維持中性偏鬆的貨幣環境,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從貨幣供應量看,“通貨”並不緊缺,隻要資金寬鬆,貸款增長較好,即確保資金流入實體經濟,而不是在體內封閉循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物價持續下行的空間就不會太大,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長,斷言中國進入通貨緊縮有失依據。

就算中國有適度的通縮,也並非完全是壞事,適度通縮給政府騰出了宏觀調控的空間,諸多政策因為沒有通脹壓力反而更容易執行,所以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加快改革,盡快調整結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在效率上多做文章,以優化經濟質量。比如推進資源類價格改革,理順資源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緩解供需矛盾,這可謂正當其時。

所謂轉型,其實是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提振市場信心,低通貨無疑是很好的切入時機,這既是防通縮的辦法,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中之重。當然,拉動消費不能光靠推出一些優惠的消費項目,刺激有效需求是個系統工程,尤其是需要落實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個人所得稅征收起點,建立良好的工資增長制度,這樣才能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要舍才有得,放水才能養魚,不要讓人民守著錢不敢花。

中國是實實在在的發展中國家

再來說說中國是不是最大經濟體,是不是挑戰了美國地位的問題。我覺得總理的回答更是清醒睿智。他說:中國是不是世界最大經濟體?我在國外經常聽到這種說法,總是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因為根據國際權威的統計,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按照人均GDP,我們是在80位以后。春節前我去中國西部,連走兩個農村,一家母子二人,住在四面透風的房子,兒子40多歲,因為窮還沒有結婚。另一家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大學生,但妹妹為了讓哥哥讀書,春節還在外面打工。這樣例子還有很多。如果按照世界銀行標准,中國還有2億貧困人口。中國是實實在在的發展中國家。

早在2011年時,經濟學家林毅夫就說,中國將在2030年超美國,成世界最大經濟體。在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最新數據稱,2014年中國實質GDP總額將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單純從經濟總量看,美國自從1872年以來作為世界最大經濟國的地位,終於在140多年后被中國代替了,但是中國人口眾多,一平均就落到后面去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隻有全球平均的75%,而美國人均收入水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70%。

同時我們還不要忘記一個事實,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在加劇,因為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人均GDP或是人均收入也就成了一個“虛假的繁榮”。就像總理所見所聞,中國西部農村還十分貧窮,有人無錢結婚、有人無錢上學,“這樣例子還有很多”。

中國其實還算不上真正的強大,具體分析中國經濟,那就是經濟含金量較低、科技創新力不足、經濟的高增長靠出賣廉價勞動力和付出環境代價換取。如果我們單純為“中國是最大經濟體”舉杯相慶,那就是盲目和可笑的。我們在教育、文化、醫療、環保、反腐、養老等諸多指標上,都離發達國家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必須承認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慶幸的是,李克強總理並沒有為“中國是最大經濟體”而沾沾自喜,他甚至說“總是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這種冷靜讓人敬佩和放心,他看到了問題的所在,知道自身短板所在,也清楚努力的方向和路徑:“中國把自己的事辦好,保持合理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巨大的貢獻,而且中國還在越來越多地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

對於一些居心叵測,試圖用“中國是最大經濟體”,從而挑起中國威脅論,以引起美國打壓中國的險惡用心,總理顯然胸有成竹,回答得有理有利有節:“中國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需要一個和平環境,中美關系是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發達國家的關系,我們願意構建相互尊重,互不沖突,互不對抗新型大國關系。”

確實,中國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爭取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就是拋棄冷戰思維,從“要准備打仗”的錯誤判斷中走出來,重新研判國際形勢,確定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拋棄閉關鎖國政策,變與人為敵為與人為友,打開國際市場,允許國際貿易,加入WTO,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這才有了資金、技術、人才的紛至沓來,憑借勞動力、低工資優勢,大陸承接世界產業轉移,在全球市場價值鏈中佔據一環,並一步步走進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往后,中國還得堅持和平發展的成功經驗不動搖。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