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倡導孝親何必設“父母節”

木須虫

2015年03月15日13:3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家風”是此次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在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蔣秋桃看來,孝親是中國家庭文化中最具凝結力的部分,為倡導孝親文化,本次大會期間,她聯合其他34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交了關於設立“中華父母節”或者“中華母親節”、“中華父親節”的議案。(3月14日《中國青年報》)

提議設立“中華父母節”或者“中華母親節”等,想必是相對舶來的“母親節”、“父親節”而言的,似乎冠以“中華”二字就代表了傳統。這不由得想起,針對西方“情人節”,不少人疾呼七夕為中國的“情人節”,其結果還真的讓中國人幸福了一把,每年年輕人都過兩個情人節,只是每回都淪為了商家的一場狂歡。應該來說,過節不過是個載體,表達特定的情感。這些年,母親節在中國逐步時興起來,說明了對父母的感恩和重視親情的回饋,是人類情感的自然需要,沒有國界限制。肇於民間的母親節,事實上承載了社會的一種自覺。

然而,對於這些洋節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打上“崇洋”烙印,被視為傳統文化的大敵,認為就是數典忘宗,說到底這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中西之間的文化本就不是截然對立的。向父母感恩外國人需要,中國人也需要,文化背景不同,表達的方式自然不盡相同,所具有的內涵也會有所差別,這並不是節日一天所能承載的。也就是說,在哪一天過“母親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傳統能不能注入到節日的內涵之中。

倡導孝親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但是,孝親並不是簡單的傳統,而是社會文化心理順應社會發展的變化過程,既包含了時代的觀念的轉變產生的影響,也包含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繼承孝親的傳統很必要,但不是全部拿來和一味的排斥,更不是地傳統簡單機械的形式膜拜。遺憾的是,現實的社會對待傳統,經常性流入了儀式化的窠臼。比如,對孩子的感恩教育,經常可以看到跪拜、跪著洗腳。

現代文明的進程,使得孝敬父母的內涵有了很有的轉變,父母與子女之間更注重平等,更注重責任與義務,以及情感的溝通與回饋。同時,現代社會也帶來了家庭結構的變化,父母與子女的生活空間產生了距離,孝親缺少了現實表達的機會,“常回家看看”成了不少人的嗟嘆。毫無疑問,這些並不是簡單設立“中華母親節”可以承載的。對於設立“中華母親節”持贊成態度的人,深層次還是孝親困境的一種憂慮,甚至類同於將重陽節列入法定假日,都是對時間的一種渴求。

節日與倡導的社會觀念與價值互為表裡,不是節日確定導向,而是大家的自覺才使得節日有內涵。倡導孝親也是如此,更多的功夫還得下在平時,即如何促進代際之間的和諧,如何讓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更充分的相處機會。水到渠成,不管是父母的生日、重陽節,還是舶來的母親節,都會是特殊的機會,都會有“中華”的內涵在其中。否則,節日不過是一場道德、甚至是商家的狂歡,這些從每年母親節、重陽節的“商戰”中可以窺見一斑。倡導孝親需要的骨子裡的教化,培養社會自覺,承載社會價值的節目設立,恰恰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