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很“接地氣”的傳統民俗文化,猜謎原本已漸漸遠離“公共視線”。然而,央視“台網融合”大型文化益智節目《中國謎語大會》第二季,卻吸引了近8000萬人次參與互動,並連續三天刷新央視三屏互動紀錄。這檔節目既精選“歷史謎局”,又推選符合時代精神的原創新謎語,還邀請眾多人氣很高的嘉賓助陣,把觀眾拉回到了電視屏幕前,不少觀眾還是“全家總動員”。通過現代傳播媒介和新穎有趣的節目設計,這檔寓教於樂的節目,成功實現了傳統文化回歸大眾生活。
有學者指出,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正在成為“中國夢”圓夢途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去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中央領導人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是相承接的,而社會主義價值觀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正因如此,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為文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言獻策,強調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即便是在社會變革日新月異、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中華傳統文化也是有傳承價值的。如今我們面對的,不是要不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而是如何繼承和弘揚的問題。以這個視角審視《中國謎語大會》第二季,用全媒體思路突破電視傳播的局限,吸引全民參與,不僅是中國電視行業新媒體創新的成功案例,也對新媒體時代如何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提供了豐富啟示。
這檔文化節目是如何由小眾變得流行的?答案在於,節目組給歷史典故、文學名著、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化,穿上了一件非常時髦的“外衣”。經過全新包裝,它不再只是一檔電視節目,而是變成了一個吸引全民參與的猜謎平台。節目組開發的“有獎猜謎”“獲獎競猜”“上傳全家福”等同步直播互動產品,更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這樣的包裝和設計,契合了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趨勢,自然備受追捧。
可以看出,如今無論是文藝工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創作方式,還是人民群眾的審美經驗和欣賞需求,都已發生明顯變化。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必須與時俱進。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展示形式要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和文化要求,我們要對時代有總體把握,對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有清晰認識,像《中國謎語大會》一樣善用各種新傳播手段。
另一方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要深入群眾,做到“動心、動情、動腳、動手、動腦”。要深刻體察文化傳播的新環境,“以藝術家的喉嚨唱出人民喜聞樂見的聲音”,將傳統文化以符合現代人需求和習慣的方式傳播出去。除了《中國謎語大會》,80歲作曲家谷建芬的實踐同樣富有啟發——她將《春曉》《靜夜思》《詠鵝》等50首古詩改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並讓家人通過微信公號進行傳播,廣受網友好評。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在過去給了中國人精神淨化和啟迪,涵養了民族氣質和品格,在現代也同樣有市場。尤其不要以為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失去了興趣,隻要找到新的傳播手段,傳統文化同樣能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