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部部長楊傳堂在接受採訪時說,家人連續三年(買車)搖號沒搖上。
仿佛是無意中的默契,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牛盾接受採訪時表示:“我本人也吃轉基因食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接受採訪時稱,“我坐飛機也延誤過”。有網友調侃,不知教育部長、國家衛計委主任怎麼說?雖未見教育部部長有過類似表態,但幾年前教育部的一位處長曾感嘆中小學生學習很苦,“自己的女兒為了應試,不得不犧牲心愛的書畫特長,轉攻奧數和英語。”
有網友認為這些官員說的未必是實話,是麻痺公眾而已。筆者倒認為他們所說屬實,以飛機晚點為例,有些確是不可抗拒的因素,難道因為局長乘機,飛機就能迎險而上,拿局長安全開玩笑?
三名官員直陳心曲,如此坦誠,或能產生一定效果,那些不滿或疑慮的人,興許由此對官員們多一些理解。這些官員要麼是人大代表,要麼是政協委員,這種身份決定了他們必須直面輿論質疑。代表委員參加兩會本應該盡職盡責,面對轉基因食品、飛機晚點等輿論關心的焦點話題,不回避、不遮掩、不撒謊,這本是履職的題中應有之義。
不過,這些官員除了是代表或委員,還是相關部門的主要領導,這種身份決定了他們不能止於簡單回應,更應依法用好手中權力。比如飛機晚點究竟有哪些因素,能不能提高正點率?再如媒體披露市場上銷售的一些轉基因食品並未經過批准,誰來監管?誰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等?
施政者應有同理心。具體而言,各級官員對社會民情要有感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要自己盡量以市民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困難、他們的喜怒哀樂,這叫做“同理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知百姓疾苦,就該到民眾中間走一走,親身體驗民眾的生活方式。有的官員偶爾體驗一下民眾看病難、乘車難,便深有感觸。體驗是好事,但不能止於體驗,體驗之后更應該有動力和緊迫感化解老百姓的實際困難。
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做到了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不僅民眾更信任政府,更理解官員,也能共同找到“最大公約數”,凝聚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