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新京報:面對“尷尬之問”,部長們行勝於言

敬一山

2015年03月06日09:16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面對“尷尬之問”,部長們行勝於言

  兩會上的這種簡短問答,其實只是部長們和民意之間的一次互動,不必過度解讀。記者這些提問的最大意義是提醒,提醒部長們重視、解決這些問題。

  昨天,兩會會場的一組“部長問答”引起廣泛關注。交通部部長楊傳堂說:家人連續三年搖號沒搖上,也常用打車軟件﹔民航局局長李家祥說:我坐飛機也被延誤過﹔農業部副部長牛盾說:我不會吃日本大米﹔旅游局原局長邵琪偉:我沒從日本買過馬桶。

  把一個領域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拋給主管該領域的部長們,似乎已成兩會會場的套路。去年也有不少類似的問答:“你吃轉基因食品嗎?”農業部長韓長賦答:“我也在吃”﹔ “你用過4G嗎?”工信部長苗圩答:“我的手機卡還是3G的,但我經常體驗4G,資費的確較高”﹔“你抽煙嗎?”國家煙草專賣局局長凌成興答:“不抽”……

  記者們之所以愛這麼問,首先有客觀因素,兩會會場採訪往往時間緊迫,見縫插針地提出這些封閉式問題,既方便部長們簡單作答,又呼應了公眾關切。其次,對部長們量身定制的類似提問,還隱含著深層的民意焦慮——對該領域的問題,部長們是否有著普通人般的切身體會。如果沒有這樣的痛感,那說明官員和民生之間存在隔膜﹔如果有這樣的體悟,則要引人思考為何問題還會長期懸而不決。

  所以,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隱藏著可能令部長們尷尬的“陷阱”。能不能同甘共苦,事關公眾對特權的擔憂,對公平的關注。從諸多答復來看,部長們都明智地越過這個“陷阱”,選擇了坦誠有普通人面臨的苦樂,但這樣的回答,也就意味著承認他們知道現存的問題,也就要面臨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日程表的追問。

  事實上,網上已有人提出質疑,部長們能做到同患難不易,但民眾更希望看到的不是共患難,而是解決困難。這樣的質疑如果僅是針對部長們的用語,顯然有些吹毛求疵,畢竟部長們在匆促之間面對封閉式問題,也隻能簡略作答。民航局長說他坐的飛機也延誤,但恐怕不會因為這個“也”,他就覺得民眾延誤就是理所應當,我們也不能推斷他沒有做過解決延誤問題的努力。

  兩會上的這種簡短問答,其實只是部長們和民意之間的一次互動,不必過度解讀。無論部長們答還是不答,這樣答還是那樣答,現實的問題就在那裡。汽車搖號、飛機延誤……種種問題都不會因為部長們的一兩句話而有太多變化。記者這些提問的最大意義是提醒,提醒部長們重視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公眾最期待的滿意答案,不是部長們口頭上的一兩句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敬一山(媒體人)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王倩)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