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環球時報:良序社會,印度和中國不可比

楊光斌

2015年03月02日08:4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對中印進行競爭性比較是世界政治中的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2014年,印度經統計方法調整后的經濟增長率首次超過中國,“印度超越中國”的聲音又熱起來。由於被視為發展中國家西式“民主樣板”,印度的“好消息”都會被西方放大,中國的“壞消息”也會被西方放大。按照當下生態的國際輿論去看中國和印度,基本上是不靠譜的。

這裡提供一個根本性的比較尺度:良序社會。共同體之善業,是所有正常國家所追求的。在意識形態無處不在的世界政治中,“善業”的標准已經意識形態化,但是對普通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生活在秩序良好、治理有方的良序社會。良序社會說到底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其中,國家有能力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社會有活力並有創新力,最終達到一定程度的社會公正。

就中印的國家治理能力而言,僅反貧困的斗爭就一見高低。按聯合國的標准,中國在貧困人口線之下的目前是11%,而印度則是33%,4億以上的人口還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為什麼是這樣?研究印度的學者都知道,印度是一個“三節棍”國家,中央、邦和基層政治之間聯系不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斷層社會”。這不,莫迪的人民黨剛剛贏得全國大選而執政,民粹主義性質的平民黨則以絕對優勢贏得了首都新德裡地區的選舉。印度這樣一個權力碎片化的國家,在國家治理上怎麼能和具有民主集中制優勢的中國去競爭?但對印度“好制度”情有獨鐘的觀察家往往會說,印度的私有制企業比中國有活力,社會民主也因為其發達的公民社會而更發達。言外之意,中國私企不如印度。果真如此的話,怎麼理解美國專家拉迪研究所得出的中國私人企業對就業、經濟增長貢獻率和銀行貸款使用比都在70%以上?印度IT業為什麼沒有能與騰訊、阿裡巴巴和華為一比高下的國際級企業?這些人忘了一個常識,企業之上是國家能力,企業之下是社會結構。如果面對國家治理能力缺位而又置身於碎片化社會結構之中,這樣的企業到底有多少活力和競爭力?

印度社會結構是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千年以上的房契和地契都還有效,幾千年來的種姓制度不能被觸動,統計基於種姓、部族之上的政黨數目至少在2000個以上。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政黨政治和公民社會是很發達,在縣城和鎮上,每個星期都有游行示威。選舉政治尤其發達,投票率特別高,原因是政黨分肥,一旦一個黨控制了一個鎮政權或村政權,接下來幾年的好處都歸執政黨。

中印之間國家與社會關系性質完全不同,決定社會公正程度的天然之別。印裔英國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在給世界銀行的講座中,反復說中國是印度的學習榜樣。福山講過一個故事:聯合國為印度一個地區普及教育而投下巨資,結果5年之后,情況沒有改變,孩子們依然沒法去特定的學校上學。因此,公正社會不會到來,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理念的產物。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王倩)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