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環球時報:多數日本人絕無與中國開戰之心

【日】天兒慧

2015年02月28日08:59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作為一名普通日本國民,我深感日本與中國雖經歷過戰爭,但兩國70年來的和平努力絕不能被遺忘。

我出生於二戰剛剛結束的1947年,與象征日本軍國主義崩潰,旨在放棄戰爭,建立新國家的和平憲法同歲。當時日本雖然貧困,但和平的精神卻被代代相傳。我為日本戰后從未參加國際戰爭,發展成一個和平而繁榮的國家深感驕傲。我在課堂上了解到日本在亞洲挑起戰爭,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的痛苦。深深感到自己作為一個日本人,雖未經歷戰爭,仍應對那場戰爭的歷史事實負責,因此決定在大學研究亞洲近現代史,尤其是日中關系。

我1972年成為碩士,那一年,毛澤東、周恩來、田中角榮、大平正芳等領導人以寬大的胸襟,攻克了“戰后處理”、“台灣問題”等極其困難的壁壘,實現了日中邦交正常化。特別是周總理免去日本的戰爭賠償,其廣闊胸懷讓我至今感動不已。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日本政界、經濟界和眾多國民積極參與中國的經濟、社會建設。雖然日本也從當年的對華經濟援助中獲益,但這筆援助也飽含著日本對中國免去戰爭賠款的感恩之情。隨后,日本還積極向中國貸款,並率先表示支持中國加入WTO。

但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日本經濟的一蹶不振,警惕中國強大實力的論調在日本國內蔓延。特別是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令日中兩國漸行漸遠。2010年中國漁船扣留事件、2012年“釣魚島國有化”事件,更是將日中關系推向谷底。原定於2012年秋天舉行的日中建交40周年儀式也被迫取消,我對此十分痛心與不甘,和幾位朋友於2012年9月到11月舉辦了日中建交40周年民間紀念研討會。在研討會中,我深深感到,雖然對日中關系抱有不安,但希望改善並發展兩國關系的有志之士依然存在。

回顧戰后日中關系,兩國間雖有爭議,但兩國國民總能憑借著彼此的牽絆和睿智克服困難,大事化小,不斷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求同存異”便是這種精神最好的概括和象征。周總理曾表示釣魚島問題是“小異”,我認為釣魚島以前是,現在也是“小異”。中國對日本不是威脅,日本也不是中國發展的阻礙。兩國人民的感情,可以得到修復和改善。

日本和中國應再次確認兩國一衣帶水的緊密關系,兩國合作將帶來巨大的互惠共贏成果。中國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而日中和平友好是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國當前面臨的經濟、環保、老齡化等問題,也需要日本的合作與支持。

日中兩國必須避免軍事上的緊張關系繼續升級。我雖非安倍政府的支持者,但我認為日本政府近年增加的國防預算,並非為攻擊他國,僅是為了提高防范外來攻擊的能力。面對中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大多數日本人既不認為日本有能力在武力上抗衡中國,也絕無與中國開戰之心。當前在安保層面最重要的是構建兩國的安全保障對話機制,增進相互信賴。中國若能展現大國風范,主動向日本釋放善意,相信日方也會積極回應。日本國內某些政客利用“中國威脅論”鼓吹提高國防能力、修改憲法的論調也將不攻自破。

就圍繞靖國神社的歷史認識問題,我認為大多數日本人能夠認識到戰爭的侵略本質,不希望再次發生戰爭。安倍政府對二戰抱有異於主流的見解,但日本已不是一人或一個團體一手遮天的國家。我從2002年起的近十年間,擔任日本文部科學省歷史教科書審查委員。審查前的“教科書候選”中雖對戰爭有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但通過文部科學省審核的教科書中並無美化戰爭的內容。戰后的日本始終譴責戰爭、宣揚和平並取得了卓越的發展成果。日本人對這樣的事實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我們無法否認歷史。但日本戰后70年間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為實現日中兩國友好所做出的努力,也是不爭的事實。當前日中民間交流范圍之廣史無前例。兩國應以民間交流為基礎,增進相互理解和信賴,努力構建積極的新型日中關系。▲(作者是早稻田大學教授,本文由楊智藝翻譯整理)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